书摘:掌控习惯

《掌控习惯:如何养成好习惯并戒除坏习惯(《原子习惯》中文版)(新版)》

詹姆斯·克利尔 116个笔记

我是如何了解习惯的

◆ 我的同龄人熬夜玩电子游戏时,我养成了良好的睡眠习惯,每天晚上都早早上床睡觉。

◆ 只要你愿意坚持下去,起初看似微小和不起眼的变化,会随着岁月的积累,复合成显著的结果。

第1章 微习惯的惊人力量

◆ 在你所做的每一件事上寻求哪怕是极细微的进步

◆ 边际收益的聚合

第2章 你的习惯如何塑造你的身份(反之亦然)

◆ 在我开始写作生涯的最初几年,我每周一和周四都会发表一篇新文章。随着证据的积累,我的作家身份也在增强。我一开始不是作家。我的习惯使我变成了作家。

◆ 2022/05/23发表想法

道理都懂,接下来就看实践了

原文:我们不可能仅凭打个响指并做出决定,就能立刻变成全新的人。我们的改变需要一点一滴、日复一日、习惯再习惯的积累。

◆ 我们不可能仅凭打个响指并做出决定,就能立刻变成全新的人。我们的改变需要一点一滴、日复一日、习惯再习惯的积累。

◆ 你的习惯塑造你的身份,你的身份塑造你的习惯。这是一条双行道。

◆ 重要的是让你的价值观、原则和身份驱动这个循环回路,而不是你的结果。重点应该始终是成为那种类型的人,而不是获得某种特定的结果。

第10章 如何找到并消除你坏习惯的根源

◆ 你一直都感觉到这些提示,但是只有当你预计再不改变现状就会陷于不利时,你才会采取行动。

◆ 渴望是一种缺乏某些东西的感觉,是改变你内在状态的愿望。

◆ 2024/10/06发表想法

所以我们常常会有随波逐流的时刻,是这样吗?

原文:感觉和情绪告诉我们是安于现状还是改变现状。它们帮助我们选定最佳行动方案。神经学家们发现,当情绪和感觉受损时,我们实际上就失去了决策能力。

◆ 我们会失去追求的目标,同时不知道该躲避什么。就如神经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Antonio Damasio)所解释的那样:“正是情感让你能够将事情标记为好、坏或无关紧要。”

◆ 你感受到的特定欲望和你展现出的习惯其实都体现着你深藏的、蠢蠢欲动的根本动机。每当一个习惯成功地满足了一个动机,你就会产生一种再次尝试的渴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你了解到原来浏览社交媒体会帮助自己感受到爱,或者观看YouTube上的视频会让你忘记恐惧。当我们将习惯与积极的情感联系起来时,习惯就有了吸引力,我们有了这种认识,可以为己所用,不断寻找乐趣,同时避免烦心事。

◆ 如果你能学会将高难度的习惯与积极的内心体验联系起来,你就能使它们具备吸引力。

◆ 2024/10/06发表想法

这很神奇,我要试试是不是真的有效。

原文:我们经常说起在特定的一天必须做的事,比如,你得早起上班、你得打电话给潜在的客户以提高销售业绩、你得为家人准备晚餐。 现在想象一下,仅仅换个字:你不是“得”而是“想”做那些事。你想早起上班、你想打电话给潜在的客户以提高销售业绩、你想为你的家人做晚饭。只需要换个词,你就可以改变看待每个事件的方式,从将这些行为视为负担转变为视它们为机遇。

◆ 2024/10/06发表想法

这也是乐观态度和悲观态度的分别

原文:我曾经听到过一个使用轮椅的人的故事。当别人问他是否感觉行动受限时,他答道:“我没有被困在轮椅上,我被它解放了。要不是因为我的轮椅,我就只能躺在床上,根本不能到户外活动。”这种视角的转变彻底改变了他每天的生活状态。

◆ 许多人认为锻炼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会消耗能量,让人疲惫不堪。你可以很容易就换个视角,把它看作培养技能和增强体质的途径。别再对自己说“我需要一早去跑步”,而是要说“是时候增强我的耐力、加快跑步速度了”。

◆ 省钱通常意味着做出牺牲。然而,假如你意识到了一个简单的事实,你就可以把省钱与自由而不是限制相关联:生活在你目前的收入水平之下会让你未来的生活宽裕。你这个月省下的钱会提高你下个月的购买力。

◆ 任何尝试冥想超过3秒钟的人都知道当下一次分心不可避免地进入你的脑海时会有多沮丧。当你意识到每一次中断都会给你一个练习呼吸的机会时,你可以将沮丧转化为喜悦。分心是一件好事,因为你需要分心来练习冥想。

◆ 许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演讲或参加重要赛事都会感到焦虑。他们的呼吸会变得急促,心率会加快,对外部环境更敏感。如果从负面解读这些感受,我们会感到危险和紧张;如果从正面解读这些感受,我们就能以流畅和优雅的方式做出反应。你可以将“我很紧张”定义为“我很兴奋,肾上腺素的增加可以帮助我集中注意力”。 这些小小的思维定式发生转变并不神奇,它们可以帮助你改变与特定习惯或情况相关联的感觉。

◆ 匹兹堡的拳击手和作家埃德·拉蒂莫尔(Ed Latimore)在无意间得益于类似的策略。“真够神奇的,”他写道,“我发现在写作时,只要戴上耳机,我的注意力就会集中,我甚至不需要播放音乐。”他其实是在自我调节,只是没有意识到罢了。一开始,他戴上耳机,播放一些他喜欢的音乐,并专注于工作。这样做过5次、10次、20次之后,戴上耳机的举动就自动成了他联想到注意力集中的提示,对戴耳机的渴求自然随之而来。

◆ 最终,你会把这种“深呼吸+微笑”的例行模式与心情愉快联系起来。它成为一个提示,意味着你感觉快乐。一旦建立了这种关联,你可以在任何需要改变情绪状态的时候加以应用。工作压力太大?做3次深呼吸,然后微笑。生活不如意?做3次深呼吸,然后微笑。一旦养成了习惯,相关的提示会引发渴求,即使它与最初的情形毫无关系。

◆ 习惯的原因实际上是基于之前的预测。这种预测会让人产生一种感觉。

◆ 习惯与积极的感受相关联,习惯就有了吸引力;反之,则没有吸引力。在开始培养难度较大的习惯之前,先做些你喜欢的事情来创设一种激励仪式。

第11章 慢步前行,但决不后退

◆ 试图找到最佳转变方案的努力,比如试图寻找减肥捷径、强身健体的最优方案,以及开展副业的好点子等,很容易陷入困境。我们一门心思地想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却从来不付诸行动。对此,伏尔泰这样写道:“至善者,善之敌。”

◆ 2024/10/07发表想法

把酝酿的结果写下来,则可能会为后续行动提供参考或者指导。

原文:酝酿意味着你在计划、策划和学习。这些都是好东西,但是它们不会产生结果。

◆ 2024/10/07发表想法

我认为写下酝酿的结果可以算是一个阶段性成果。

原文:酝酿也是有益的,但是它本身永远不会产生结果。

◆ 如果你想培养一种习惯,关键是从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你不必描画出新习惯的每一个特征,只需要不断练习。这是第三定律的第一要点:你需要关注的是次数。

◆ 当科学家分析伦敦出租车司机的大脑时,他们发现,研究对象的海马体——大脑中参与空间记忆的一个区域——比非出租车司机的大得多。更神奇的是,当司机退休后,海马体也会逐渐变小。

◆ 你每次重复一个动作就激活了一个与这个动作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这意味着养成新习惯最关键的步骤就是不断地重复。这就是为什么那些拍摄大量照片的学生提高了拍摄技能,而那些仅仅对完美照片进行理论分析的学生却没有。一组主动练习,另一组只是被动学习;一组在行动,另一组在酝酿行动。

第12章 最省力法则

◆ 我们真正的动机是贪图安逸,怎么省事就怎么做。不管最新出版的提高生产效率方面的畅销书怎么说,图省事才是一个聪明而非愚蠢的策略。

◆ 2024/10/07发表想法

这是真的,太可怕了

原文:看看任何占据你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你会发现它们简便易行,不需要有多大激励。像玩手机、查看电子邮件和看电视这样的习惯占用了我们很多时间,因为它们几乎不用费力就能完成,做起来方便极了。

◆ 你有克服重重困难去做事的能力。问题是,有些时候你会逆流而上,有些时候你只想急流勇退。在那些艰难的日子里,让尽可能多的事情对你有利是至关重要的,这样你就能克服生活中遇到的难处。你面对的阻力越小,你坚强的一面就越有可能显现出来。让它简便易行的方法不仅仅是做容易的事,其主旨是尽可能确保你可以毫不费力地去做具有长期回报的事。

◆ 在你设法减小由你的习惯产生的阻力时,最有效的方法是进行环境设计。

◆ 在和朋友聚餐时,我们却要严格按规定饮食;我们试图在乱糟糟的家里写书;我们玩着充满诱惑的智能手机,却奢望注意力集中。我们不一定非得这样。

◆ 成功的公司会尽最大可能提高产品的自动化水平,消除或简化尽可能多的操作步骤;减少每个表单上需要填写的空栏数量;简化新建账户所需的步骤;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交付产品,或者要求客户减少选项。

◆ 中心思想就是创造一个尽可能便于人们做好事的环境。

◆ 你觉得自己看电视过多,那么每次看完后都拔掉电源插头,只有当你能大声说出你想看的节目名字时,才把它插回去。这种做法带来的麻烦足以防止你漫无目的地看电视。

第13章 怎样利用两分钟规则停止拖延

◆ 习惯就像高速公路的入口匝道。它们引导你走上一条路,使你在不知不觉中加速前进,直到走上正路。持续做你已经在做的事似乎比重新开始做不同的事要容易得多。你会坚持看完长达两个小时的烂电影;即使你已经吃饱了,你依旧不停地吃零食;你本想着就玩“一小会儿”手机,结果是2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你仍然盯着手机屏幕。就这样,你不假思索遵循的习惯往往左右着你有意做出的选择。

◆ 写日记提供了另一个例证。几乎每个人都能因写出自己的想法而受益,但是大多数人在写了几天后就坚持不下去了,或者根本就不写日记,觉得它就是件烦心事。坚持写日记的秘诀是永远别把它变成不得不做的工作。来自英国的领导力顾问格雷戈·麦吉沃恩(Greg Mckeown)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他的具体做法不是写出自己的全部想法,而是适可而止。他总是在感觉写烦了之前及时收笔。对此,欧内斯特·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也有同感,他针对所有类型的写作提出:“最佳做法是一定要在你感觉还好时及时收手。”

第14章 怎样让好习惯不可避免,坏习惯难以养成

◆ 成功不是简单地让好习惯简便易行,更重要的是让坏习惯难以延续

◆ 当你实际上可以在零付出的情形下满足自己的愿望,你会发现自己不断受到一时冲动的摆布。

◆ 我在工作之余总是禁不住要浏览社交媒体上的内容。我只要感觉有些无聊,就会拿起手机。人们很容易自我安慰说这些做法“只是放松一下”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会累积成一个严重的问题。持续不断的“再过一分钟”会妨碍我做任何重要的事。(我不是唯一的一个。一般人每天在社交媒体上平均耗费两个多小时。你可以想象一下每年多出的700多个小时可以做多少有意义的事!)

第15章 行为转变的基本准则

◆ 在即时回报的环境中生活了成千上万代之后,我们的大脑进化得偏爱快速回报而不是长期回报。

◆ 就不良习惯而言,即时结果通常让人感觉良好,但最终结果却令人不悦;就好习惯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即时结果令人不悦,但是最终结果却让人感觉良好。

◆ 法国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巴斯夏(Frédéric Bastiat)清楚地解释了这个问题,他写道:“几乎总是发生这样的情况,当即时结果有利时,后来的后果将是灾难性的,反之亦然……习惯的第一个果实越甜,以后的果实就越苦。”

◆ 换句话说,你要在当下为好习惯付出代价,在将来为坏习惯付出代价。

◆ 我们对即时满足感的偏好揭示了一个关于成功的重要真相:由于天性如此,我们大多数人会整日追逐及时享乐的机会。人们倾向于选择即时享乐,回避延迟满足。如果你愿意等待奖励的到来,你将面临更少的竞争,通常会获得更大的回报。能坚持到最后的,一定是少数。

◆ 2024/10/09发表想法

这很正常,若所有人都行动起来,这世界一定会竞争更加激烈,人们的幸福感会进一步降低。

原文:问题在于,大多数人知道延迟满足是明智的选择。他们想要良好习惯的好处:身体健康、办事高效、心态平和,但在决定性时刻,这些结果很少得到优先考虑。

◆ 问题在于,大多数人知道延迟满足是明智的选择。他们想要良好习惯的好处:身体健康、办事高效、心态平和,但在决定性时刻,这些结果很少得到优先考虑。

第16章 怎样天天保持好习惯

◆ 不管你的习惯多么有条理,总有一天,你固有的生活节奏会被意想不到的事扰乱。世界上不存在完美。你开始培养某种习惯没多久,意外不期而至:你病倒了,或者你不得不出差,或者你的家人需要你抽出更多时间陪伴。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试着提醒自己严格遵守一条简单的规则:绝不错过两次。

◆ 错过一次是意外,错过两次是一种新习惯的开始。赢家和输家之间的差别就体现在这里。任何人都可能有糟糕的表现、糟糕的健身安排或者某一天工作没干好。但是成功人士摔倒后,会迅速爬起来。一个习惯偶尔被打断并不可怕,只要能迅速接上即可。

◆ 很多时候,我们在培养习惯时会陷入要么全有要么全无的怪圈中。问题不在于出差错,而是如果不能做得完美,就干脆不做的错误想法。你是真的没有意识到在你情绪低落(或忙碌)的日子继续做有多么可贵。

◆ 复利的首要规则:除非万不得已,否则永远不要打断它。

◆ 当一项措施成为目标时,它就不再是一项好措施。

◆ 度量只有在引导你并辅助大局时才有积极作用,它不应成为主角并让你疲于奔命。

第17章 问责伙伴何以能改变一切

◆ 我们非常在意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极不情愿感受别人的鄙视。 ▪ 习惯契约可被用来增加任何行为的社会成本,它使得违背承诺的代价公开而痛苦。

◆ 知道别人在看着你,可以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

第18章 揭秘天才(基因什么时候重要,什么时候不重要)

◆ 身高越高,跑步时耗费的体能越多。

◆ 要承认一个简单的事实,即人天生具有不同的能力。

◆ 一个人某方面的能力与其所处的环境高度相关。任何竞争领域的顶尖人才不仅要训练有素,而且要天生适合做这件事。这就是为什么假如你想成为真正伟大的人,选对发展方向至关重要。

◆ 基因并不决定你的命运,而是决定着你在哪些领域存在发挥特长的机会。

◆ 我们现在已经不再费功夫检测性格特征是否含有遗传成分,因为我们根本找不到不受基因影响的成分。

◆ 外向性可以从一出生就显露出来。在一项研究中,科学家们在新生儿护理病房里播放一种较大的噪音,一些婴儿会转头朝向音源,而另一些婴儿则将头转向另一边。研究人员追踪观察这些孩子的成长历程时发现,转向噪声源的孩子长大后更容易成为外向的人,而那些转向另一边的更有可能成为内向的人。

◆ 亲和性强的人一般表现出善良、体贴、热情的特性。他们体内的催产素含量往往较高。这种激素在增进社交活动、提高信任感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是一种天然抗抑郁剂。不难想象,体内含有更多催产素的人更容易养成写个“谢谢你”的便条之类的习惯,更擅长组织一些社会活动。

◆ 至于神经质,这是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具有的人格特质。神经质特征突出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焦虑,总是忧心忡忡的。这一特征与杏仁核的超敏反应有关,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识别威胁的部分。换句话说,那些对环境中的负面提示更敏感的人更有可能在神经质方面得分较高。

◆ 毫无疑问,基因在将我们推向一个特定的发展方向。我们根深蒂固的偏好使得一些人不经意间表现出的言谈举止却难以在另一些人身上再现。你不必为这些差异感到不安或内疚,但你必须直面它们。例如,一个人的自觉性较差,他就不太可能天生爱整洁,因而可能需要更多地依靠环境设计来保持良好的习惯。

◆ 你应该养成适合你个性的习惯。人们可以像健美运动员一样练出一身肌肉,但如果你喜欢攀岩、骑自行车或划船,那就围绕着自己的兴趣来培养锻炼习惯;如果你的朋友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但你发现低脂肪饮食更适合你,那么你随着自己的心愿去做时就会有更充足的动力;如果你想多读书,但你更喜欢情色小说而不是非小说类图书,你也不需要感觉难为情,读最让你着迷的书。

◆ 你用不着培养他人告诉你要养成的习惯。选择最适合你的,而不是最流行的习惯。

◆ 每种习惯都有一个特定版本,能够带给你快乐和满足,设法找到它。只有给人带来快乐的习惯才能长期坚持下去,这是行为转变第四定律的核心思想。

◆ 你是否适合一项任务的标志不在于你是否喜欢它,而在于你是否能比大多数人更容易承受这项任务带来的痛苦。当别人觉得苦不堪言时,你却能自得其乐。伤害别人多于伤害你的事就是你生来就适合做的事。

◆ 是什么让我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心流”指的是你因为全神贯注地投入手头的工作,从而忘记了周边世界的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当运动员和表演者处于“这个区域”时,他们所经历的就是这种快乐和巅峰表现的交融。你从事的工作或多或少会让你感到愉悦,否则你几乎不可能体验到心流。

◆ 创作“呆伯特”的漫画家斯科特·亚当斯说:“每个人都至少有几个领域,只要付出一些努力,他们就可以跻身前25%。

◆ 当不能比别人做得更出色,你可以借助于与众不同而胜出。

◆ 我只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这样一来,学习就不再像是苦差事。另外,我也不会落入与其他人相比的陷阱。当然,除了我,并无他人选择相同的课程组合,所以也就没有了高下之分。

◆ 专业化是克服不良“意外”遗传的有力方法。你的手艺越高超精湛,别人就越难与你竞争。许多健美者都比一般的摔跤手强壮,但是在摔跤比赛中,即使是健壮如牛的健美者也未必能赢,因为摔跤手会用巧劲。即使你根本没有天赋,你也完全可以在特定领域成为佼佼者。

◆ 沸水可以使土豆变软,但会使鸡蛋变硬。你不能自主选择成为土豆还是鸡蛋,但在变硬还是变软之间,你可以选择对你最有利的。如果你能找到一个更有利的环境,你就可以把不利于自己的情形转变为有利的情形。

第19章 金发女孩准则: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充沛动力

◆ 苦学十年,提高四年,然后有了疯狂成功的四年。

◆ 心流状态是“身在其中”并完全沉浸于一项活动中的体验。科学家一直试图量化这种感觉。他们发现,要达到心流状态,你要完成的任务难度必须比你目前的能力高出大约4%。

◆ “优秀运动员和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我问,“真正成功的人最喜欢做哪些其他人不愿做的事?” 他提到了一些对我们来说耳熟能详的因素:基因、运气、天赋。但后来他说的一番话出乎我的意料:“有些时候,归根结底这取决于谁能应付每天枯燥乏味的训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同样的举重动作。”

◆ 成功的最大威胁不是失败,而是倦怠。

◆ 我们厌倦了习惯,因为它们不再让我们开心,这个结果是意料之中的。随着我们的习惯变成日常举动,我们开始脱离固有的轨迹,转而去追求新奇的事物。也许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会陷入一个永无止境的周期性循环,无论是健身方式、饮食习惯,还是创业的想法,总是换来换去的。激情稍有消退,我们就开始寻找新的做法,哪怕老做法依然在起作用。对此,马基雅维利(Machiavelli)曾评论说:“男人都图新鲜,无论是春风得意的还是郁郁寡欢的,全都急于改变现状。”

◆ 没有一种习惯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某个时刻,每个人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你必须爱上厌倦。

◆ 作家兼冥想老师大卫·凯恩(David Cain)鼓励他的学生别当“好天气的冥想者”。同样,你也不想成为一名努力与否全凭心情好坏的运动员、作家,等等。当一个习惯对你来说真正重要时,你必须愿意在任何心情下坚持下去。专业人士不会因自己心情不好而改变行动的时间表。他们可能享受不到乐趣,但是他们仍能做到坚持不懈。

◆ 成为出色的人的必经之路是无休止地反复做同样的事,且痴心不改。你必须爱上厌倦。

第20章 培养好习惯的负面影响

◆ 在你开始感觉自己已经熟练掌握了一项技能,也就是在所有动作都无比娴熟和轻而易举的那一刻,你必须避免陷入自满的陷阱。 如何避免呢?答案是建立一个反思和审视的体系。

◆ 每年12月,我都会进行年终总结,回顾一下当年都有哪些作为,比如发表了多少篇文章,进行了多少次健身,游览过多少个新地方,等等。然后,我通过回答三个问题来反思我的进步(或不足): 1.今年什么事做得比较好? 2.今年什么事做得不太好? 3.我学到了什么?

◆ 半年后,当夏天来临之际,我会做一份诚信报告。

◆ 我的年度诚信报告回答了三个问题: 1.推动我生活和工作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2.我现在生活和工作的诚信程度如何? 3.我怎样为将来设定更高的标准?

◆ 我们越是执着于一个身份,就越难超越它。

◆ 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避免让你身份的任一属性主导你的人生。用投资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的话来说:“尽量弱化你的身份。”

◆ 假如你固守一种身份,你会变得不堪一击。失去那个身份,你就失去了自己的全部。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结语 获得持久成果的秘诀

◆ 成功不是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要跨越的终点线。它是一个让人进步的体系、精益求精的过程。

◆ 如果你很难改变自己的习惯,问题的根源不是你,而是你的体系。坏习惯循环往复,不是因为你不想改变,而是因为你用来改变的体系存在问题。

◆ 有时一个习惯很难记住,你需要让它显而易见。其他时候,你不想开始培养一个习惯时,你需要先让它有吸引力。在许多情况下,你可能会发现太难养成习惯,这时你需要让它简便易行。有时候,你不想坚持下去,那就让它令人愉悦。

从四大定律中吸取的教训

◆ 幸福就是你安于现状,不想做任何改变的状态。

◆ 然而,幸福转瞬即逝,因为你总会生出新的欲望。正如卡德·布德里斯(Caed Budris)所说:“幸福是已得到满足的欲望与酝酿中的欲望之间的空当。”同样,痛苦则是渴望改变现状与改变得以实现那一刻之间的空当。

◆ 我们寻求我们脑海中产生的快乐影像。在采取行动时,我们并不知道获得这个影像会给我们带来什么(甚至不能确定它是否会令我们愉悦)。满足感只有在事发之后才会出现。奥地利神经学家维克多·弗兰克(Victor Frankl)说,幸福是追求不到的,只能尾随而来。他一语中的。欲望是用来追求的,快乐则是行动的结果。

◆ 德国哲学家和诗人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有一句名言:“有足够理由活着的人几乎可以忍受任何生存方式。”

◆ 如果你的动机和欲望足够强大(也就是说,你为什么要行动),即使困难重重,你也会采取行动——强烈的渴求可以推动伟大的行动——即使阻力巨大。

◆ 积极向上和好奇比头脑灵活更重要,因为它们会引发行动,头脑灵活永远不会独自产生结果,因为它不会让你采取行动。产生行为的是欲望,而不是智力。纳瓦尔·拉维坎特说过:“做任何事情的诀窍是首先培养对它的渴望。”

◆ 在某种程度上,每个决定都是一个情绪性的决定。不管你采取行动的逻辑上的理由是什么,你只会因为情绪而感受到采取行动的必要性。

◆ 大脑情绪中心受损的人可以列出许多采取行动的理由,但始终不会真正采取行动,因为他们缺乏情感驱动。这就是为什么渴求先于反应——先有感觉,然后才有行动。

◆ 如果一个话题让某人感到情绪激动,他们很少会对数据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情绪会给明智的决策造成较大威胁。

◆ 痛苦推动进步。所有痛苦的根源是对改变现状的渴求。这也是一个人所有进步的源泉。对改变现状的渴求激励着你采取行动。想得到更多的欲念驱使着人们寻求改进,开发新技术,达到更高的水平。内心涌动着渴求,意味着我们不满足,因此动力十足。 没有渴求,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不思进取。

◆ 如果你一直在说要尽快做某件事,但你迟迟不动,那就说明你并不真想要它。是时候正视自己的内心了,你的行为揭示了你真正的动机。

◆ 奖励是牺牲的另一面。反应(牺牲能量)总是先于奖励(收集资源)。“跑步者的愉悦感”是在运动量超过一定程度后的体验,只有在消耗掉一定能量后,奖励才会到来。

◆ 你的期望会影响你的满意度。期望过高,结果令人失望;期望过低,结果让人惊喜。当期望和所得大致相同时,你会感到满意。

◆ 满意=喜欢-想要 这就是古罗马斯多亚学派哲学家塞涅卡(Seneca)的名言“贫穷并不是太少,而是想要更多”所蕴含的智慧。假如你想要的远超你能得到的,你永远不会感到满意。你总是把重心放在问题上,而不是解决方案上。

◆ 失败的痛苦与期望的高度正相关。当欲望很强烈时,结果不符合要求会令人感到痛苦。你一开始并不惦记的东西,得不到也无所谓,但得不到你日思夜想的东西会让你备受打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说:“我不想抱有太大的希望。”

◆ 在行动之前,有一种感觉在激励你行动,那就是渴求;行动之后,有一种感觉教导你在未来重复这个动作,那就是奖励。

◆ 欲望负责点火,快乐保持烈火持续燃烧。想要和喜欢是行为的两大驱动力。假如它不值得要,你没有理由去做。欲望和渴求启动一种行为,但是假如你体会不到快感,你就没有理由再去做。快乐和满足给予一种行为源源不断的动力,感觉有动力会让你行动起来,成就感则促使你不断重复那种行为。

◆ 希望随着体验的加深而消退,最终为接纳所取代。一个机会初现时,人们对各种可能性充满期待。你的期望(渴求)完全基于许诺。一个机会第二次出现时,你的期望基于现实。你开始理解这一过程是如何展开的,你的希望逐渐被替换为更准确地预测和接受可能的结果。

◆ 新方式带来了希望,因为我们不曾经历过,可以敞开来想象。新策略似乎比旧策略更有吸引力,因为它们可以有无限的希望。正如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所指出的:“青年容易受骗,因为希望之火会迅速燃起。”也许这可以修改为:“青年容易受骗,因为他们唯有希望。”因缺乏现实经验,可以放飞期望。一开始,希望是你的全部。

-- 来自微信读书

Comments

  1. Markdown is allowed. HTML tags allowed: <strong>, <em>, <blockquote>, <code>, <pr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