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远去的胜利:德国前线将领二战回忆录
2024-12-19 20:56:44
在整个不列颠战役的日间作战阶段,尽管德国占领了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对英国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半圆形包围圈,但皇家空军也并非处于不利地位。英国人是在为保卫国家而战。他们有着一流的地面设施,而飞行员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并尽可能地发挥了装备的作用。处于守势的英国空军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其战斗机部队,一个任务完成后,同一批飞行员会在一天中一次又一次地升空作战,这也证明了他们有着勇敢不屈的精神。不过,在这一阶段的战斗中,最让我们感到不快的意外可能就是雷达的出现了,这在当时是一种新发明,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在德国战斗机和轰炸机靠近英国时,它能够及时向英国人发出警告。雷达的投入使用使得皇家空军能够忽略德军的佯攻,并将力量集中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皇家空军的效率因此提高了至少两倍。英国防空部队也很快便变得非常训练有素,在反击我们的空军编队时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2024-12-19 22:02:37
实际上,东方人与西方人有着很大的不同。东方人对苦难的忍耐力要远远超过西方人,这种逆来顺受的能力使他能够泰然面对生死。在东方,对个人重要性的强调并没有达到西方的程度。人们几乎漠不关心地接受巨大的伤亡。东方人并没有很大的主动性,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命令,习惯了听人指挥。
2024-12-20 15:34:26
拿破仑在发动进攻前,曾最后一次尝试说服沙皇投降。他派德纳博纳(Narbonne)伯爵到维也纳晋见沙皇亚历山大。沙皇对这位法国使节说道:“我不抱幻想。我明白你们的皇帝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但是我有两个盟友——时间和空间。在这个辽阔的国家中,我会撤退到任何一个偏僻的角落继续战斗,也会守卫每一块遥远的阵地,但绝不会签署一个屈辱的和约。想要发动进攻的人不是我,但是只要还有一个外国士兵留在俄国的领土上,我便不会放下武器。”
2024-12-21 13:20:44
为什么我们没有可供部队撤入的后备防御阵地?对此,读者可能常会感到奇怪。其实,我们的西线部队已经在法国和低地国家驻扎了4年,为了应对可能的失利,任何一位明智的指挥官都会做好必要的准备,必定会在他的后方建立一条随时可以进驻的备用防线。这个问题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希特勒将这种远见视为大忌,他甚至不允许任何人考虑撤退的可能,并极为理想地认为在战区后方建立一条防线将会助长这种思想。
2024-12-21 13:30:28
极为讽刺的是,艾森豪威尔为民主国家服务,全权指挥了一支由三个军种组成的部队,而我们却生活在独裁统治之下,统一的指挥是理所应当的,但是每一个军种却各自为战。尽管伦德斯泰特和隆美尔可能都尽了力,但他们未能改变这一状况并建立统一的指挥。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德国陆军在单枪匹马地与盟军的所有军种的部队作战。由于盟军在各个方面都强于我们,失败在所难免。希特勒坚持极其固执死板的防御策略,要求每一寸土地都要战至最后一人和最后一弹,这更注定了我们的失败。我们损失了50万至60万人,其中包括“堡垒”的卫戍部队,也随之失去了整个法国和比利时,同时德军的防线也被迫撤退到了德国边界。
2024-12-21 13:32:27
根据《海牙公约》的规定,游击队并不属于战斗人员,他们最常实施的作战方式就是伏击。铁路和公路补给线会毫无征兆地被游击队切断,因此我们不得不采取特别的安全措施。对于那些表面似乎并无威胁的男女平民的偷袭,所有士兵都会作出极其强烈的反应。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对付游击队时,我们的部队经常会出现过激行为。
2024-12-21 13:59:11
25年之后,1914年到1918年那场战争的教训再次上演:德国不能在一条以上的战线上同时作战并赢得战争。感谢上帝,今天我们吸取了更多教训。我们明白了深刻的道理。此时德国人民衷心渴望同过去的“敌人”达成诚挚的最终和解。我们怀着一个坚定不移的信念,这就是我们决不能再与邻邦大动干戈。让我们用一切手段来同他们竞争吧,但只能是以和平的方式。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现在我们唯一的战斗就是从曾经的“敌人”那里赢得友爱与尊重。如果所有文明国家都能赢得和平——于我们而言这是一种慰藉——那么在战场上、在逃离即将到来的对手的路上、在遭受空袭的德国城市中丧命的600万德国人,就没有白白地付出生命。
多看笔记 来自多看 for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