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语录 - 第29期 - 微笑能解决很多问题,沉默能避免许多问题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
人生若梦为欢几何 周六的时候去魔都复诊,去的路上,A事情困扰着我,烦躁了一路。回来的路上,因为医生对我恢复情况很满意,导致我也很开心,再想起A事情,觉得也无所谓了。(A本身没有变化,但因为我心境变了,痛苦度变了。)然后我悟了一个道理,痛苦不是源于事情本身,痛苦是源于思维方式。我要尝试改变。
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
米饭 安全=确定=时间的凝固 转@胖三儿. 过分的安全是一种生命力的死亡。
李佳佳Audrey: 她们在乎礼物在乎电话在乎每个纪念日,我都不在乎。我的要求多么卑微啊,我的要求多么贪婪啊,我要一个知己。年少时我总幻想有人对我说<冬季到台北来看雨>那句"没有人比我更懂你"。想象生活在文革,整个世界揪斗我们,我们彼此看上一眼,然后对黑压压血淋淋的世界
郝靠谱 2025/04/28 三十多岁的我,对人生很多事情的态度都与从前不同,已经可以坦然接受从前那些让我烦恼和焦虑的小事。新买的白衬衫洒了咖啡,到机场才发现没带身份证,因为闹钟错了迟到赶不上飞机高铁,在我睡眠本就不好的情况下猫又深夜尿了被子,工作上某一件事没做好。都没关系的。
也许是因为越来越长的人生里,经历的事情更多,得到的更多,烦恼也越来越多,时间和精力越来越少,就连悲伤和烦躁也只能选择一些重要的事情优先,其他时候必须要保留精力,留给更耗神的事情。
piglei 大部分人都不爱动脑,因此 AI 产品的横空出世,一下击中了人们的兴奋点。因为几乎所有 AI 产品都在努力宣扬一个观点:“你不用动脑也能成事。”
输入几句 prompt,一大把像模像样的贪食蛇游戏、深度解析 xxx 文章、吉卜力风格图片被批量生产出来。人们不禁想:“果真,根本不用动脑,就能成事!”
但这显然只是一种错觉。就像以往发生过的任何技术革新一样,AI 只是让那一小部分本就爱动脑的人,更容易成事。
至于那些不愿动脑的人,实际仍像从前一样深陷泥沼之中,不得动弹,但自我感觉,却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良好,仿佛早已日行千里。
天天把死挂在嘴边的人, 并不是在期待死,而是在渴望爱
-- 史铁生 有点道理。就像以前看到的另一句话:过度的节俭是一种贪婪。
Ada李力:最勤快的人,不要成为最爱抱怨,最不快乐的那个。不然,勤快也没啥价值。//@nicholas-ren:这个问题我跟我媳妇@拧巴小个 也讨论过,她的阈值就远远低于家里其他人的,于是她就是最勤快的那个。。。
我曾访问一个已结婚五十年的妇女,问她美满婚姻 的秘诀,她归纳为一个词,“视而不见”。“我视而不见很多事……他也视而不见很多事。我们相处得很好
分享:遇到问题为什么应该自己动手
BY 刘未鹏 – JULY 6, 2009 POSTED IN: 学习方法
1. 遇到问题寻找捷径为什么是很聪明的做法
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在不停地试图做最优经济决策,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为适应远古社会而进化的大脑未必适用于现代工业社会(《Mean Genes》,《进化心理学》,《How We Decide》),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在超市为选择哪一卷卫生纸斟酌半天(《Predictably Irrational》),却在面对生活中重大抉择的时候轻易就随波逐流(《Paradox Of Choice》)。
我们的很多决策依赖于情绪系统的输出(从进化时间上比较“旧”的大脑部分)(《How We Decide》,《Synaptic Self》),这部分大脑属于典型的经过了漫长进化时间所雕琢过的,决策机制严重适应远古社会的模块(《Mean Genes》),比如在物质贫乏的远古时期,不管什么时候遇到富含热量的食物是必吃无误的,所以我们的情绪大脑只要闻到美食是绝对不去克制诱惑的,长出脂肪又如何?有的是饥寒交迫的时候去燃烧这些脂肪。然而这条规则到了现代这个物质充裕的社会却成了灾难(去查一下美国的肥胖比例?),可谓成也萧何败萧何。这样的例子在《Mean Genes》中还有不少。
我们在学习新东西,遇到困难的时候,为什么会放弃?因为我们下意识中会对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成功后所得的收益作一个评估(经典的cost/return分析),这里特别重要的是对面临的困难的评估:我们都知道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一开始可能还兴趣浓厚,捋袖子上阵,过了一阵子便会遇到一个典型的分水岭,你会发现未知的东西比你想象得要多,困难重重,似乎一眼看过去没法确信什么时候才能掌握,甚至觉得有点Mission Impossible,当觉知到的困难到一定程度之后,我们的大脑便会想:既然很大可能最终失败,甚至看不到成功的可能,为什么要白费力气去学一通呢?还不如省省呢。这是一个聪明的经济决策,去权衡性价比应该是每个经济个体的原则。然而,这个决策笨就笨在,它把困难评估得过高了,因此决策的前提就弄错了。为什么这么说呢?现代社会很多新东西是知识密集型的,而不像我们祖先生活的远古社会可能绝大部分是体力活。对体力活的评估我们很在行,大约能知道困难有多大,需要耗时多久,有没有可能完成。然而对学习新知识的困难程度的评估,我们却很不在行,因为大部分知识都是需要等你掌握了之后才会“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而在这之前你会觉得这东西太难了,完全没有头绪,摸不着门道,觉得山重水复疑无路,你会想“既然无路,就别去碰得满头是包了吧?何苦呢?”。
有一个很不错的概念叫做“Unknown Unknown”,大意是如果你不知道一个东西的话,你也不会知道你自己不知道它。很多时候新知识就有这个特性——掌握了之后觉得很明白,掌握之前却觉得“不可能啊”、“这简直没有解嘛”。在这样的认知之下,你自然会高估前方的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因为你不知道什么样的知识才能解决你的困惑。然而事实上呢?只要智商没有根本的差别,别人的大脑能够掌握的知识,你的大脑也能掌握,你所感觉到的巨大困难只不过是因为Unknown Unknown,你所需要的只是耐心地踏遍这块知识版图,当你掌握了那些你该掌握的知识之后自然会柳暗花明。
2. 遇到问题寻找捷径为什么只是小聪明
我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试图去寻找捷径,心里的想法大概是:既然我自己解决可能需要耗费极大的精力,甚至连最终能否解决都无法判断,那么为什么要冒风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呢?还不如想想其他法子。比如绕过问题,或者将问题外包给别人。
这很聪明,很经济: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手头的问题。看上去是一个寻求经济上最优解的法子。
不过到底是局部最优还是全局最优呢?
“用最小的代价解决手头的问题”——这里的问题在于,难道我们计算收益的时候仅仅考虑是否解决了手头的问题吗?如果解决的过程中得到了其他的收益呢?
(图片注:荣耀属于indexed)
为了解决一个技术问题,你踏遍互联网,翻了若干教程、网站、书籍,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的同时还知道了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该到哪儿最快最有效地找到参考,你还知道了哪些网站是寻找这个领域最有价值信息的地方,你还知道了哪些书是领域内最经典的书,说不定你在到处乱撞的过程中还会遇到其他若干意想不到的收益。
为了解决一个内存泄漏的bug,你学习了一堆底层知识、了解了一堆调试工具、学习了若干wikipedia页面,表面上看来,仅仅为了解决这一个小bug你的时间花销未免太大了点,然而关键就在于,它的收益远远不止于解决了这一个小bug,下次你遇到任何类似的bug的时候就能够哐当两下就解决之了。
生活或工作中,很大程度上你遇到的每个问题都不是孤立的,既然你遇到了某问题,那么很大的可能性你以后还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当然,这个说法的另一面是,也有一些问题是一锤子买卖,即以后不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此只求速解决。不过按照我的经验这样的问题实在太少了,此外,你觉得你真的能够分辨你面对的问题是否属于这类问题吗?底线是,就算是这样的问题,你自己动手解决也能培养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如果你判断它是一锤子问题,外包给别人解决,那么你就永远没机会发现这个问题背后蕴藏着哪些知识,这就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如果选择总是问别人的话,下次你还得继续问别人,每次直接问到问题的答案的同时意味着你永远都要靠别人的大脑来获得答案。
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
11年前的今天我发了这篇分享。现在在看恐怕很多人会觉得不以为然。世界上的知识无穷无尽,你怎么可能啥都弄明白。但你能胜任的工作没有AI那样多,在你的工作范围内,兴趣范围内,你还是一定要尽量知其然并且知其所以然。
今天问AI甚至直接让AI替你写code很爽。但你一定要花时间去理解AI产出的东西,不然你就像公司里那个不学无术的领导,指挥都指挥不到点子上,成为一个笑话。
用错误的方式解决正确的问题总比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错误的问题好。
我在学校里用胡洪骍的名字;这回北上应考,我怕考不取为朋友学生所笑,所以临时改用胡适的名字。从此以后,我就叫胡适了。--胡适《我的信仰》
时间的玫瑰 @[email protected] 经由一个机会,我近距离观察到了怨气是如何慢慢地腐蚀一个人的生命力。而同时悔恨像一张巨大的网,把人困在原地不得动弹。 我总提醒自己要警惕这样的情绪。
协和的成长,充满了医学和医学之外的传奇故事。
这所学校开风气之先,成为中国率先招收女生的医学院校,有了中国真正的护士学校。这里的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解剖学教授,根据来自周口店的一块牙齿化石,确定出一个独特的人种——“北京人”,两年后在周口店挖出的第一块“北京人”头盖骨,轰动了全世界;一位叫浦爱德的美国女人,来协和医院创建了“社会服务部”,关心病人出院后的社会连接,赋予医学以温情,许多燕京大学社会学系的毕业生来此求职;一位叫兰安生的美国教授来到协和,给学生们讲“一盎司的预防,胜过一磅的治疗”,他和中国人喝酒交朋友,带着协和学生走出医院,走进胡同,关注更多百姓的健康。日后,兰安生的一位学生陈志潜受到感召,毕业后去了农村,在河北省定县创造了中国“赤脚医生”的雏形。
在民间,人们按照自己的想象和期望,赋予了“协和”许多延伸内容,这两个字渐渐演化成:医疗安全感、医学精英、关爱百姓的亲切姿态、病人重获健康与温情的可能。病人说:“我们千里迢迢到北京协和看病,是到了头。结果无论如何,我们心甘了。”
小青 💙 成为流动的海洋 @inklingsdaily 昨天的受访者跟我说的一句话,今天一直在脑子里转:你只有做到 authentic,你才能做到不比较。
……上帝,请赏赐我所梦寐以求的,不是被理解,而是去理解;不是被安慰,而是去安慰;不是被爱,而是去爱。因为,只有给予,我们才会获取;去原谅,我们才会被宽恕;死于旧我,才会获得永生。
王海鹏Seal:问:做事认真有什么错?答:做错了事。
胡适:我后来在公开演讲中,便时时告诫青年,劝他们对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和国家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自己的兴趣和天赋作为选择的标准才对。(国家和社会的存在是为了帮助每一个个体满足自己的需要,每一个个体幸福了,这个社会和国家也就是幸福的。)
微笑和沉默是两个有效的武器:微笑能解决很多问题,沉默能避免许多问题。
你所见的,只是暂时的。
你所不见的,却是永远的。
幸福不是用来比较的,痛苦也是。
这世上有两个你
这世上有两个你 一个你在地上走 走进教堂与市场 路过兵营和谷仓 在早出晚归中 起落沉浮,迎来送往
这世上有两个你 一个你在天上看 看尽所有的聚散离合 古老的虚无与背叛 以及太平盛世里 得寸进尺的悲伤
一个你说 除了地上的我,没有疆土 一个你说 除了天上的我,没有收成
在活着的地方好好活着吧 没有比活着更简单的事 你对自己说 你没有什么需要上帝的慰藉 也没有什么可以向世人分赃
昨天看到一句有诗意的话“死亡只是搬家,从有儿女的地方搬到有爸妈的地方去”。
做家务其实是一种休息。Get things done的感觉很好。
软件设计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设计得极为简洁,没有看得到的缺陷;另一种是设计得极为复杂,有缺陷也看不出来。第一种方式的难度大得多。
你必须相信软件设计是一门技艺,值得你付出所有的智慧、创造力和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