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语录 - 第 58 期 - 本以为是小县城困住了我,后来才发现,是这小地方收留了我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郑渊洁: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熊猫姐 最近在有意识地做一些小调整,包括用掉或者扔掉一些长期放置的护肤品赠品、剩余不多也不想用的瓶瓶罐罐。看到一些脏的小角落就在两天内把它清掉,哪怕只是一个电饭煲盖子、一个水笼头。重点是没精力就只做小面积清除,做了就好。这种过程像是在删除一些cache, 虽不重要但能让感觉轻盈一些些。


野小合 作为父母要记得:站在孩子的一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其实你也没有多优秀,也不一定能够教会孩子太多,但是你有无穷尽的爱,这足以支持孩子一生前行。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可能还会有小小的触动,但之后该刷手机还是刷手机,该工作还是工作。

但如果你真的把它当回事,这可能会是你为自己做的,回报率(ROI)最高的投资之一。


他对电脑一窍不通,在他的印象里,计算机似乎很危险,甚至不吉祥。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人对计算机都有这种反乌托邦的看法。对这些咯吱咯吱咀嚼数字的机器,人们还抱着怀疑的态度,有的时候还很反感,因为他们有控制人类的倾向。计算机似乎总是要人类来服从它们的意志,强迫人们除了服从电脑的命令外做不了什么。

这使计算机的名声很不好,也让人们对为计算机编程这样的工作没有好感。几乎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个程序员,如果有人真的这样承认,那么人们会觉得他很奇怪。在卡特勒从奥利维特学院毕业前几年,最顶尖的程序员在荷兰,有一个物理学家在他的结婚证上注明自己是程序员。令他沮丧的是,官方人员以没有这样的工作拒绝了他的结婚申请。《观止》


乔布斯: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然而时间久了,你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到相当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够接收现实环境的反馈。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的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庄绎传:看别人的文章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要想得到较深的印象唯有亲自参加实践、观察、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写文章的人才是最大的获益者。


云五 大概两年前我在 reddit 上 costa rica 的 sub 里看到一个本地人问:稍微努力一点(指加班)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这么懒?都不愿意付出多一点点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回复里有个人说,你不懂,你以为加班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你就加班,接着大家都加班,然后加班就会变成一件正常的事,大家都要加班而没有额外回报。


Being able to reason precisely and formally about syntax and semantics is a vital skill when working on a language. But, personally, I learn best by doing. It’s hard for me to wade through paragraphs full of abstract concepts and really absorb them. But if I’ve coded something, run it, and debugged it, then I get it.

"Crafting Interpreters"


Megabits 🍪 我不是不记得,我只是想不起来 (这发生在我身上也很多次,大脑清晰知道自己曾经记得这个地方这个人的名字或者什么别的东西,但是....就是提取不出来!我猜是某个索引坏了)


你眼里的别人才是自己。(第一次读到觉得这句话真荒谬,但随着年龄渐长,却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很写实。大约是越显摆什么就越缺乏什么)

你以为的“别人”,往往只是你内心的投射。你看到的不是对方的真实样子,而是你的期待、恐惧、偏见、经验、欲望在对方身上的反映。

拆成三个层面:

  1. 认知层

人脑接收信息不完整,会自动补洞。你补进去的材料来自你自己,所以你看到的“别人”带着你的滤镜。

  1. 情绪层

你对某人的好恶,多半源自自己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对方客观的行为。你喜欢的其实是你的投射,你讨厌的也是你的影子。

  1. 行为层

你以为别人如何对你,其实常常来自你自己先预设了对方会那样,于是你的态度引导对方往那个方向走。

所以,这句话不是玄学,而是心理学:
外界是镜子,你看到的“别人”带着你自己的形状。


王小红阿 本以为是小县城困住了我,后来才发现,是这小地方收留了我,哈哈哈


阳升 很多寓言看上去讽刺一部分人,但实际上是讽刺我们所有人。


本来《圣经》中说,有钱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都很害怕死后进地狱,现在教会说有办法了,你活着的时候尽管踏踏实实做个富人,只要立个遗嘱,说死后把所有财产都捐给穷人,你不就能够以穷人的身份进入天堂了吗?

当然捐给穷人的操作方法是先捐给教会,再由教会去帮你安排。于是就有些特别有钱的人,死后把所有财富都捐给了教会。这样的光荣典型当然会被大肆宣传。后来教会还专门提供临终服务,教徒感觉快不行了,人们就会把神父请到床头搞一个仪式,正好方便立遗嘱。

教会这个一揽子婚姻和家庭制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教会通过遗嘱收到很多捐款,有钱就可以给穷人办事,而这导致教会的声望提高,有更多人皈依基督教,世家大族逐渐变小乃至消失了,人们有事就更不能指望宗族了,还得找教会。信奉教会的人多,就有更多人愿意死后把钱捐给教会……教会力量又能进一步加强。

到公元900年,教会竟然拥有了西欧 1/3的耕地,到16世纪新教改革之前,德国一半的土地、英国1/4~1/3的土地都是教会的。这对各国政府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儿,其中各种恩怨我们不提,但是对老百姓未必是坏事。


Gracie Van Say it with me: "It feels scary because it's unfamiliar, not because I'm incapable."


fomalhaut “人和人就是长板合作。”
“大胆去做,不要怕,没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
“你只要还在桌上,你就有机会。”
“别太在意别人说什么,他们会一直说一直这样说。重要的是你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心理学家研究过这种现象——收藏这一行为在人痛苦时能够带来的甜蜜慰藉。心理学家维尔纳·明斯特伯格在数十年中采访了多位有收藏癖的人,并在《收藏:难以控制的激情》(Collecting: An Unruly Passion)一书中写道,在一个人经历某种“分离、失去或伤痛”后,其收藏欲通常会变得格外狂热。每获得一件新的藏品,收藏者就陷入一种“无所不能”的幻觉之中。格拉纳达大学的弗朗西斯卡·洛佩斯-托雷西利亚斯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收藏者,她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人们在沮丧或焦虑时,会通过收藏行为来缓解伤痛。“当人们心中感到无助时,”她写道,“强迫性的收藏行为能让他们感觉好一点。”而唯一的危险,明斯特伯格警示道,就是似乎存在一条界线,任何强迫症都是如此。一旦越过该界线,收藏就会从“令人喜悦”转变为“让人倾家荡产”。《鱼 不存在》


Megabits AI 并没有能力把你脑子里的东西变成现实。

你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对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以至于 AI 随便填充的细节都被你轻易地接受。


北冥饼鲲

我还见过一些开源项目,自己clone完了编译→随便用;直接点readme里的链接下载,要付费。东西是一样的东西,只能说人各有所需……


忧虑改变不了明天的轨迹,却会偷走今天的安宁。


Cigarfee 因为有了好用的播放器(似乎已经存在了很久了,但我一直没想到去用),开始重新看电影,可称得上阔别已久,上一次认真看电影可能还是疫情前?《秋刀鱼之味》和《花火》,真好看呀,看电影好幸福…

Comments

  1. Markdown is allowed. HTML tags allowed: <strong>, <em>, <blockquote>, <code>, <pr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