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of

书摘 - 她来自马里乌波尔

作者 娜塔莎·沃丁

◆ 在斯大林看来,任何对权力的反抗都是可疑的,无论反抗什么权力。

◆ 在俄语中,取名通常不是代表对某个名字的偏爱,而是表达对某位特定之人的喜爱,大多是对一位亲近的亲人的喜爱

◆ 2022/03/07发表想法

这真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城市。谁能想到到了现在2022年的今天,就在我读到这里的时候,马里乌波尔又成了战场,处在俄乌交火之中呢!

原文:战火很快蔓延到了马里乌波尔

◆ 我歌唱,不是为了娱乐,也不是为了给你们带来舒适感,我歌唱,是为了感动你们,让你们痛苦,然后和我一起哭泣。

◆ 2022/03/08发表想法

心灵感应或许并不存在,然而,互相真心的喜欢却总是能给双方留下终生难忘的记忆。

原文:他把妹妹奉若神明,一直到死还时常谈起她

◆ 一辈子都因为没有家而饱受其苦,可是,这种痛苦恰恰是因为我不知道没有家族的累赘和包袱其实有多幸福。

◆ 这些黑暗的,无稽的爱、恨,还有疯狂的故事,故事中几乎没有一个长辈是正常死亡的。

◆ 大多数俄罗斯人一样,总是反复诉说时代的巨大伤痛,却把个人的痛苦深埋心中。

◆ 2022/03/08发表想法

看,有爱的孩子固然有爱的活法,然而没有爱的孩子也能活得精彩

原文:她沉浸在成人的世界里,并且深信她读懂了书中的每一个词。

◆ 通常给她伴唱的是她的弟弟瓦伦蒂诺。

◆ 不哭泣、不默默出神的时候,总是在唱歌。

◆ 当母亲、父亲、妹妹和我一起歌唱时,当我们的歌声汇聚到一起时,这个家才真正存在,我们才是“我们”,别的任何地方都不存在的“我们”。

◆ 2022/03/08发表想法

多灾多难的城市啊

原文:五年内战期间,马里乌波尔的政权更迭了十七次。最危险的是那些不挂旗子的胜利者。他们进行了最野蛮的袭击和洗劫。

◆ 2022/03/08发表想法

😄共产主义,还是/就是/vs,强盗主义?

原文:“我们现在是共产主义了,你的就是我的。”她想了一下又加了一句:“但是我的可不是你的。”

◆ 2022/03/08发表想法

新鲜的贝果🥯一定非常好吃

原文:每天能吃到简朴的一餐,还能在犹太面包房买到新鲜出炉的、香喷喷的贝果。

◆ 2022/03/08发表想法

信上帝是精神寄托,不信上帝也是一种精神寄托

原文:那一夜之后,他们怀着对死亡的恐惧度日,也是在那一夜,莉迪娅失去了对上帝的信仰。

◆ 在教堂的洗礼之前,莉迪娅简明地写了标注:我的妹妹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 2022/03/09发表想法

为什么美国又叫灯塔国?

原文:最后时刻,救援到了,是美国人伸出了援手。一个名为ARA的组织派出的运送食品的船只抵达马里乌波尔,并在城里设立了饥荒救助站。在仔细审查后,母亲家被划定为需要援助的家庭。

◆ 教授们进退两难的是,必须占据大部分入学名额的工农子弟,几乎达不到入学要求,他们没法通过高难度考试。

◆ 2022/03/09发表想法

看到这里我觉得,上帝也许是存在的

原文:莉迪娅最大的障碍是数学。她向来对数学一窍不通。高于二加二的算术题她就不会了。但是她太走运。当她站在讲台前,毫无头绪地看着教授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好的考题时,突然教授被外面的人叫了出去。另一个考生,一个数学天才,从座位上跳起来,以闪电般的神速在黑板上写下了答案。教授回来了,没起半点疑心,莉迪娅通过了考试。作为回报,莉迪娅在下一场用乌克兰语写作的考试中,为完全不懂乌克兰语的数学天才完成了作文。两人都冒了巨大的风险。

◆ 2022/03/09发表想法

幸运的是图书馆妥善的保存着“这些有害的书籍”而不是销毁了他们。图书管理员们可不傻。

原文:他认真列举了所有传播错误的、有害理论的书籍,学生们心领神会,一下课立刻开心地跑去图书馆借阅。

◆ 面对源源不断的各种攻击,他无动于衷,总是一再声明:“我没读过列宁的书,我没有时间。”莉迪娅有一次有幸和他一起排队等着拿面包。她不动声色地把自己那份口粮塞进了教授的包里。

◆ 2022/03/09发表想法

世界很大也很小。看到这俩有趣的人在另一个时空以这样的方式再相遇,我为他们俩开心。

原文:大学毕业后很多年,在劳改营的营地上,莉迪娅去给她的油灯取煤油。一个身穿夹克、头上裹着沙普卡冬帽的犯人,花了很久才填好了她的物资分配许可证,询问了她的姓名,给她装煤油时又耗了很长时间。“您认不出我了吗?”最后犯人问她。莉迪娅真的认不出他是谁。他苦笑着。莉迪娅猛然意识到,站在她面前的是巴赫曼教授。他是一位太好的老师了,根本没法在大学待下去。

◆ 她严重近视,右手一点力气都没有,射击差得惨不忍睹,有一次还差点打到老师。

◆ 2022/03/09发表想法

荒唐吗。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是熟悉的场景

原文:莉迪娅的一些同学靠“发掘人才”赚了不少钱。他们在工厂里找一个“作家”,把自己的文章塞给“作家”并以他的名字发表,得到的稿费双方平分,皆大欢喜。

◆ 她逐渐让莉迪娅理解到,在苏联所见的一切并不是工人阶级的天堂,而是腐败的、背叛了工人的寡头政治。

◆ 2022/03/09发表想法

这里描绘的是古拉格群岛中的一个

原文:在莉迪娅去新的工作岗位前,她和尤里结了婚。只有成了夫妻,他俩才能得到偶尔相互探视的许可。

◆ 2022/03/09发表想法

这是一个多么棒的姑娘!

原文:她像《一千零一夜》里的舍赫拉查德一样,讲自己编的故事。刚开始,学生们哄堂大笑,还挖苦她,后来教室里越来越安静,男孩们的脸也变得严肃认真起来。当下课铃声响起时,他们全都抗议:“我们不要休息,继续讲!”莉迪娅告诉他们,她现在累了,明天才能继续讲故事。而且她还必须把规定的内容给他们讲完,否则她会被解雇。她建议上课时先尽可能快地把课程学完,然后再讲故事。学生们同意了。

◆ 莉迪娅得出了一个悲伤的结论:我变得粗俗了。她写道,我丧失了很多批判精神,也失去了细腻的情感。体制取得了胜利。

◆ 有时她们在走路时轻声唱歌。她们在家习惯了唱歌,几乎总是唱歌,在田里、家里或是路上。母亲也喜欢唱歌,用她那美妙清亮的女高音,后来我还经常听到她唱。现在多半是很多歌声汇在一起,就像在乌克兰火车站妇女们被塞进运输牲畜的车皮之前弗朗茨·菲曼听到的那样。

◆ 我不再听从别人允许我做什么不允许我做什么,几乎不待在家里,还张口就撒谎。谎言是我童年的污点,一个我无法逃脱的诅咒。我撒谎简直成了强迫症,没有任何缘由也不具任何意义,谎话张嘴就来,不知道为什么,我的嘴里从来吐不出真话。

◆ 2022/03/09发表想法

再糟糕的生活里也有闪亮的片刻

原文:唯一能短暂地把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的只有一件事,唱歌。唱歌是我们的魔法,可以驱散妖魔鬼怪。我们的保留剧目不仅有俄罗斯和乌克兰歌曲,还有我在学校学的而我的父母也喜爱的德国歌曲,如《到处是寂静的夜》《如果我是一只小鸟》《在那里的雪山中》,等等。通常是母亲用她清亮的女高音开头,接着是我,然后是父亲。父亲其实是男高音,但因为他不像母亲能跟唱德语歌词,所以他用没有歌词的低音转调给我们伴奏。他的伴奏好似低沉的钟声,为我们的德语歌曲增添了一丝俄罗斯情调。夏天,常有邻居聚在我们家敞开的窗户下倾听我们唱歌,还鼓掌喝彩。我们的私人演唱会带来了双方短暂的和解。每当我们全家一同歌唱时,我们三人也重归于好,感受到家庭的归属感。

◆ 2022/03/09发表想法

无尽的苦难之下,死亡都成了一个诱人的地方

原文:她有一次问我,是更愿意留在父亲身边,还是愿意和她一起投河,带上我幼小的妹妹。“不疼的。”她对我说,由于我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留在父亲身边,而且又不疼,我立刻同意一起投河。我甚至觉得,她愿意带上我简直是对我的嘉奖。

◆ 幸好这次的水只是恐吓。院子里的水又飘荡了几天以后,慢慢退了下去,以一种神秘莫测的方式退走了,正如它神秘的到来一般。雷格尼茨河又重新变回了那条田园般宁静安逸的小河,如同往常一样,泛着蓝色的波光,穿过我们楼房后面的乡间。只是田野和草坪全被水冲毁了,还有我们在岸边的小菜园,小菜园里的黄瓜、西红柿和南瓜供给了我们整个夏天。

网友语录 - 第22期 - 人和人之间舒服的关系,是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时说话。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


能猫 来日并不方长。在没有意识到的时候,我们和很多人,已经见完了最后一面。


韦斯特奇尔提到,早在30年前(1990),捷克民主之父哈维尔的夫人就应台湾邀请到访,“这让我们男人知道,女人很多时候比男人更快认识到正确的事情,也比男人更勇敢”。

“英国和法国为了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意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结果如英国首相邱吉尔所言,‘在战争与屈辱之间,他们选择了屈辱,但屈辱后还是要面临战争’。”


一个婴儿是怎么知道这个星球上的物理规律的?他怎么知道物体会下坠?他怎么知道上、下、左、右有什么区别? 回答这一系列有意思的问题,要从1996年《科学》(Science)杂志上的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论文讲起。扎弗兰(Saffran)、阿斯林(Aslin)和纽波特(Newport)三位科学家发现,婴儿切分语言词汇,用的是概率统计的方法,也就是从外界寻找声音的规律。


给旅行的43条建议

  1. 心态比目的地更重要。

  2. 旅伴比目的地更重要。

  3. 许多情侣交往几个月后会去旅行,但往往以激烈争吵收场。我觉得这是旅行的“应有功能”——本质上是测试感情的压力承受力。

  4. 只有大家都轻装上阵,轻装旅行才有意义。

  5. 别纠结“我是旅行者,不是游客”这种事,没必要。

  6. 各地文化在很多细节上不同,比如音量大小、排队方式、站多近合适、进商店的礼仪、气味接受度、擤鼻涕的时机等等。要学会适应,既别冒犯别人,也别因为“文化冲突”生气。

  7. 各地有不同的“餐桌规则”,比如点饮料的时机、咖啡的喝法、吃面条能不能发出声音等。这些规则其实没什么道理,但既然身处其中,还是遵守一下吧。

  8. 语言不通时,语气、手势、肢体语言和穿着会更影响别人对你的印象。

  9. 穿得比平时稍微正式一点会更受欢迎。

  10. “旅行专用衣服”看起来很方便(比如能变成短裤的速干裤),但真的穿起来舒服吗?我建议你慎重考虑。

  11. 旅途中用洗手池洗衣服很正常,只是大家不太说而已。

  12. 衣服用体温烘干更快。

  13. 偏僻小店一般会努力让顾客满意,但热门景点旁的餐馆更可能只是想“拉客”,因为游客大概率不会再来。别怪他们,市场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存策略。

  14. 主动拉客的餐馆,多半是只想让你进门消费,质量未必靠谱。

  15. 看起来不起眼但人很多的地方,一定有它的优势,比如味道、氛围、价格或地理位置。

  16. 当地人喜欢的店可能食物一般,但总有几样特别好吃的,他们知道点什么最划算。

  17. 菜品质量的差异比人的口味差异更大。

  18. 看餐馆评价时:①按最新排序,②多看照片,③留意评论者的背景,④如果某条评价特别吸引你,可以看看那人的其他评论来“校准”一下。

  19. 有些地方(比如纽约)在线评分很准,有些地方(比如巴黎)就完全随机,不明白为什么。

  20. 旅行不全是享受。除了飞机和机场,人在异地也常会有“格格不入”的感觉,别指望一直开心。

  21. 快乐这种东西,来得快去得也快。

  22. 花大价钱住豪华酒店的确能减少旅行中的烦恼,但你也会发现自己始终待在全球化商业的泡泡里,没真正融入当地。

  23. 澳大利亚人看似无处不在,明明全球人口才 0.3%,但旅游地好像有 10% 是他们。习惯就好。

  24. 别被“强行服务”绑架。酒店门童未经同意就拿你行李,你完全可以不给小费,他们心里有数。

  25. 想避开人潮,去安静的海滩或徒步的话,早点起床。

  26. 旅游指南上的自然景点人山人海,但附近往往有类似的地方,却没什么人知道。

  27. 大风天,海滩上的伞很危险。很多人不会正确固定伞,最好不要站在它们的下风口。

  28. 人喝水就得上厕所,如果接下来长时间没地方上厕所,那就别喝太多。

  29. 带点小药包,装些止痛药、抗过敏药、感冒药、活性炭片、创可贴等,关键时刻能救自己或别人。

  30. 人年纪越大,时间过得越快。旅行会打破这种感觉,因为新鲜感能让时间变慢。

  31. 旅行最大的意义之一是让你重新思考日常生活:为什么这样过?工作是自己想要的吗?是不是该写点东西?这些思考是好事,但好像跟旅行本身关系不大?如果真想激发这种思考,有没有更直接的方式?

  32. 彻底的野外徒步会让你更加珍惜现代生活的便利,但这种感激的感觉很快会消失,长期来看,可能得不偿失。

  33. 除非别人主动问,不然别老讲你的旅行经历。

  34. 不过,如果你去过别人家乡,他们可能会感兴趣。另外,聊共同去过的地方是个不错的话题。(第一名的可靠聊天话题:宠物。)

  35. 有些国家喜欢给外国电影配音,有些则喜欢字幕。大国更倾向配音(摊薄成本?),但也有很多例外。英语国家普遍厌恶配音,可能是因为好电影被配音毁掉的几率更大?

  36. 公交车的风景通常比地铁有趣。

  37. 时差不是“克服”的,而是每天最多调整 1-2 小时。如果可能的话,我更愿意先按原来的时间作息几天,比如早上 4:30 出门走走。

  38. 如果旅行后马上有重要事(面试、婚礼),可以提前调整作息。不然第一天状态可能还行,第二天就开始崩。

  39. 长途飞行最好别喝酒,会让本就糟糕的睡眠雪上加霜。

  40. 大多数人喜欢靠过道的座位,但他们迟早会意识到自己错了。别迟疑,现在就选靠窗的座位。

  41. 真正擅长旅行的人,往往是能沉浸在感官体验里的人,能放下内心的对话,让景象、声音、气味自然流过自己。我本性不擅长这个,但如果刻意去做,体验会很不一样。

  42. 不要把“稀有”误认为“珍贵”。一次真正悠闲美好的公园午后,可能就是人生顶配的享受了。

  43. 旅行揭示了稳定、归属感、规律生活、社区、人际关系和在家做饭的价值。。


面对复杂,望而却步:人们往往会延后处理那些较复杂的,在一个25分钟内无法完成的任务。这虽然会让我们暂时躲开问题,但问题还在那里,你不去干掉它,它不会自动消失。别被问题的复杂度吓到,果断开始。往往真的动手去做了,才发现所谓“难”题其实没有那么难。仅仅25分钟过去,你已有所斩获。


正常的关系不是靠很强烈的爱,很大量的付出,而是很少的攻击,很少的对抗,很少的强人所难,很多的接纳和允许。爱是如你所是,而非如我所愿。


艾伦斯特 ・ 宾佐尔德: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同人相似,各有美有丑,也都可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狗剩子 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别轻易把你的坏情绪传染给身边的人。


Reading is learning, but applying is also learning and the more important kind of learning at that. 读书是学习,应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虎小北 “人和人之间舒服的关系,是可以一直不说话,也可以随时说话。”


倒逆河流 还有如今被无数城市打工人挂在嘴边的《劳动法》,1994年7月被催生1995年元旦开始施行RT@野小合 1994年前后,中美入世谈判美方向中方提出:在全世界都实行双休日的今天,中国必须尊重人权,也给中国人双休日,并把这一项作为入世条件之一。于是1995年5月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双休。#大千世界


李继刚 听到一个有趣的视角:把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当作一个带着摄像头的行走式计算机。沿着这个视角想下去,会带来一些有趣的想法:

  • 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独一份」的。
  • 每个人的所见所思所想都是值得被慎重倾听和理解的。
  • 交流是一种珍贵的「数据共享」。
  • 「真理」是所有视角的交织全图景。

我们不是孤立的信息处理单元,而是相互连接的认知网络,每个节点都在贡献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共同编织着对这个复杂世界的理解。 而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声音,无论多么微弱,都值得被倾听,因为它可能恰恰是我们认知拼图中缺失的那一块。

青团杀手 6:48 PM · Mar 11, 2025

Mar 11 我最近觉得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定制化的大模型,大家的参数权重不同主要是由于过往经历的不同,例如教育背景、工作经历、家庭环境、自学习能力等。人脑大模型相对于LLM来说不同的一点是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新的信息并调整参数,可以说是边训练边推理。

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中做过一个思想实验,主角虽然活了很久,但他的知识水平无法超越同时代最天才的人,最终他说:“不管一个人活了多久,他都无法超越他所处的时代。”我觉得LLM的出现可能使知识和智慧不再受限于时代背景,帮助每个人称为超越其文化和社会局限的“长生者”。


过分想要一件东西是不好的。那样做有时会把运气吓跑。 via 约翰·斯坦贝克


分享 葛瑜 的个性签名: 人不可能经由一个没有喜悦的旅程,而达到一个喜悦的终点。


馬走日 (今天是)π day. 圆周率的小数点我年轻的时候试着背了50位,到现在还是能张口就来,但是有什么用呢。

小数点越长,你计算的圆周就约精确,可是,我们生活里并不需要。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需要少些计较,少些精确,多些模糊,远看是个圆,近看其实是个有钝角的多边形。


In life, boring times are also a limited edition.


石樱灯笼 我个人认为,给小孩的物质奖励最好是不要与学习成绩挂钩,或者说不要把承诺的奖励与学习成绩挂钩,奖励要一直有,不论小孩什么表现。然后搞点意外的奖励来兑现学习成绩之类的犒赏。

把承诺的奖励与学习成绩挂钩,就像做生意,做生意就有搞黄的时候,把小孩这么培养的话,到时候不论是结婚还是养老他都会用这个思路,很容易搞出非常大的家庭纠纷。


史晶 小草对大树讲:"你知道吗?我原来也是大树,后来嫌树大招风,就改做小草了。过去我做大树的时候,树上的鸟儿可多了,每天唧唧喳喳的真心烦,也有些孩子太顽皮,净往我身上爬,唉,真没办法。"小草说着,还叹了口气。大树觉得好笑,便打趣道:"我原来也是一棵小草,后来怕有人踩,才做了大树。"

网友语录 - 第21期 - 当我老去,回顾一生,我想说,“哇,那是一场冒险”;而不是,“哇,我真的很安稳”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


大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免费让我们忘记了不利的那面。免费使我们造成一种情绪冲动,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为什么?我认为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惧怕损失。免费的真正诱惑力与这种惧怕心理密切相关。我们选择免费物品不会有风险,如果我们选择的物品不是免费的,那就有蒙受损失的风险。


世间万物皆为毒药,没有任何东西不是毒药。之所以有些东西不是毒药,只是因为剂量不够。--瑞士医生帕拉塞尔苏斯(Paracelsus)

(凡事有度,“度”的重要性)


顾准:要像小孩捡石子一样为自己收集知识财富。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为自己寻找一个目标,即使明知道这个目标是自欺欺人的,也要向着这个目标奋斗,否则你的生活就没有中心。


杜渥 这里还没真正文明过,世界却已经厌倦了文明。


阳志平 当我老去,回顾一生,我想说,“哇,那是一场冒险”;而不是,“哇,我真的很安稳”

…more

从一句话看男女成长的双重困境

世上所有的女人最终都活成了她们母亲的样子,这是她们的悲剧。而男人不会,这是他们的悲剧。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句话时,立刻发现了其中的含糊之处。"男人不会"——究竟是说他们不会活成父亲的样子,还是不会活成母亲的样子?这种含糊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忍不住想要弄清这句话到底想要表达什么。

不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男性往往不自觉地复制父亲的行为模式。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吸收父亲的处事方式、继承父辈的价值观,自然而然地选择相似的人生道路。从这个角度看,大多数男人真正"不会"的,或许应该是理解并接纳身为女性的母亲的样子。

这种"不会"是几千年来父权社会统治世界的结果。从小,男孩就被告知要坚强、勇敢,不能表现得"像女孩子"。这种教育不仅限制了男性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暗含着对女性特质的轻视,不可避免地造成性别冲突。

类似地,这世界上大部分的女性最终通过活成了母亲的样子,进而理解了身为女性不得不对生活做出诸多让步,这是一种清醒的悲剧;而男性却从小被刻意培养得不去理解女性,这是一种傲慢的悲剧。女人的悲剧在于"不得不理解",而男人的悲剧则是"不能理解"。

不论男人还是女人,终其一生都渴望自己成长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人。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让人们认识到,人的成长不应被刻板印象所束缚。女权运动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带来更多可能性,也使男性有机会学会尊重、理解女性特质,而非本能地排斥它们。社会在进步,这样的悲剧并非不可避免。

看看我自己,我在传统文化环境中长大,喝了足够多的狼奶。幸运地,好奇心促使我阅读,阅读拓宽了我的知识面和视野,进而促使我反思和调整自己的观念。我明白,身为男性,理解和尊重女性不仅对女性有益,也能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希望这篇短文能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点。

网友语录 - 第20期 - 别犹犹豫豫,先上路,路上缺啥补啥。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


萧覃含 别犹犹豫豫,先上路,路上缺啥补啥。


Marskay 我父亲总是对我说:「如果你想跑步,就去跑,不用一定要等着有人陪你一起。因为只要坚持跑下去,迟早在你第五次或第二十次跑步的时候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找到你,来到你身边。」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个道理其实在人生的很多方面都适用。


第三夏尔 人就是这么奇怪的动物:时间有限时,还能不断地给自己找事做,当时间趋近无限时,反倒会失去一切动力。 https://thirdshire.com/boreout/ 聊聊 Boreout:工作太闲也会生病 过劳的反面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