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in category “Essays”

网友语录 - 第53期 - 爱需要行动,信任需要证明,道歉需要改变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我无时不刻(瞎说,只是偶尔)思索人生的意义。

文明和人类终将毁灭。就如同我们恶意的破坏一个蚁巢。我特别讨厌听到读到那种某某新闻说浇灌了多少吨水泥/或者什么液化金属到某一个蚁巢,最后得到多么壮阔的一个蚁巢标本如何如何。

我们留下的痕迹也终将回归为分子,原子,或者什么其他粒子。

但是,人类个体之间还是会互相喜欢或者讨厌。这也许就是人生的意义吧!(结论是不是来得特别突兀,哈哈)


日常交谈既起到输入,也起到输出的作用。听闻是心智的输入端,言说是输出端。我们既说也听,可以听到自己说话的内容。就连大声对自己说话,也可以是一种有效解决问题的办法。《章鱼的心灵》


人们一直认为高阶思想(higher-order thought)似乎与意识存在某种联系。高阶思想是关于自身思想的思考——它要求我们从当前的体验中抽离,审视和评估自己此刻的感受。例如,“我为什么在此刻心情如此糟糕?”或者“我几乎没注意到那辆车”。长期以来,研究者认为,高阶思想在解释主观性和意识的理论中扮演着某种角色,但具体角色尚不明确。一些人认为,高阶思想对任何主观经验都是必要的。由于大多数动物不太可能具备高阶思想,这种观点最终可能与我在前几章提到的“主观经验的后来者观点”趋同。另一种可能是,高阶思想是人类生活中极其复杂的能力,它能够重塑主观经验,但并非高阶思想本身赋予我们主观经验。

我更倾向于第二种解读。我反对将高阶思想视为产生主观经验的唯一必要步骤。它只是整体蓝图中的一部分,虽然可能非常关键。在所有有意识的思维中,最生动的形式或许就是把注意力投向自身的思维过程,并对其进行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亲自体验自己的思绪。我们可以向内观察自己的内在状态,并且无需语言就能进行思考;但在“我为什么会这样想”或“我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样的不可否认的意识体验中,内部言语的作用非常显著。我们经常通过提出内在问题、做出评论或自我劝导来反思自己的状态,而这种反思并非无关紧要或仅作消遣;正是这种反思帮助我们完成许多事情。


拉赫 看腳下一片黑暗望頭頂星光璀璨


阿良 回到家后没了电击,但一切言行仍然要按照杨那里的标准来做。每天最快乐的事就是凌晨四五点确定不会吵醒父母,悄悄溜出去到楼下跑步,那是“自由”的时间。 我并不反对父母崇尚的“吃苦”,但我希望所谓的苦能出现在它该出现的地方,比如练琴,无论用任何方法、无论手再痛,甘之如饴。因为那使我感到人生在前进。而不是像杨那里的那种“苦难”。


当手写下一条信息是为了给其他人看时,日常交流就形成了。 当你写下给自己以后看的文字时,时间通常扮演着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因为从广义上看,这样做是为了记忆。但是这类记忆确实是一种交流现象;这是现在的自己在和未来的自己交流


写下一条留言然后阅读,这就是在创造一个自传入回路。与其只想感知那些并非起源于你的事情,比如在感官噪声中寻找外传入信息,你也希望自己读到的信息完全源于之前的行为。你希望你记录下的内容源于自己的行为,而不是其他人的干预或笔记本的自然腐朽。你希望现在的动作和未来的感知之间有固定的回路。这让你可以制造一种外部记忆一一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早期书写的作用(很多是商品名录和交易往来的明细),也许一些早期图像也发挥过这样的作用,但是具体作用不像书写那么明确。


无聊是人类之光。如果一个人没有一天不忙碌,他怕是无暇思考他的人生值不值得活,要不要做点什么改变吧。

沉迷一件事是好事也是坏事。没有度,没有给自己留出闲暇时间,也就没有给奇思妙想,没有给自己的创造力留出空间。

回头看看,一个人hiking或者与三两好友时不时聚聚,人为给自己制造一些闲暇,是多么重要的事。


它们的生命如此短暂。这一发现也使得关于它们庞大大脑的难题显得更加匪夷所思。如果只有一两年寿命,建造这么庞大的神经系统有什么意义呢?建造和运行智能机制非常耗能。大型大脑使得学习成为可能,然而学习的有效性取决于寿命的长短。如果没有时间利用所得的信息,耗费大量精力来了解这个世界又有什么意义呢?

头足纲动物是脊椎动物以外唯一演化出大型大脑的生物。大部分哺乳动物、鸟类和鱼的寿命都比头足纲动物长得多。更准确地说,如果哺乳动物和鸟类没有被吃掉或者遇到其他什么灾难的话,理论上能活得更久。狗和黑猩猩等体形更大的动物更是如此。不过,也有可以活到15年之久、大小和老鼠差不多的猴子,还有可以活10年以上的蜂鸟。相比于短暂的一生以及度过一生的方式,头足纲动物的身体似乎过于庞大,也过于聪明。如果章鱼从孵化到死亡只有不到两年的寿命,它们的脑力能派上什么用场呢?有没有可能是海洋环境中的什么因素导致了它们的短命?我很快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我观察头足纲动物生活的同一片海域,那里的岩石下面生活着一种相貌奇怪的鱼,而它所属鱼群中的某些个体可以活到200岁。200年啊!这看上去不公平极了。一条相貌平凡的鱼能活上几百年,光彩绚丽的乌贼和有着好奇心智的章鱼却活不过2年?

导致头足纲动物寿命短暂的另一个原因可能是,软体动物的身体结构,或者说头足纲动物身体结构中的某种东西导致它们无法活得更入。我时常听到人们提出这种观点,但这不可能是答案。鹦鹉螺这种体态优雅但心智平庸的头足纲动物,可以在太平洋中驾着自己的外壳、像潜水艇一样畅游20年不止。能乏味地活上几十年的它们,被生物学家们毫不客气地称为“又嗅又摸的清道夫”。这些动物是章鱼和乌贼的亲戚,它们完全没有急匆匆地过完自己的一生。


马冇冇 爱就是给钱,亲自下场解决问题,其他都是表演


管埋员 只要你谈过几次恋爱,就会发现忠贞、坦诚、责任、付出、担当、自我牺牲,这些爱情中珍贵的品质,不是由爱与不爱决定的,是由对方的人品和精神内核决定的,一个自私虚伪懦弱浅薄的人,即便再爱你,也给不出那些东西。


顺便一提,扇贝的确有眼睛,而且构造特别。它们的视网膜背后有一块镜面。它们能通过扇动和拍打自己的贝壳游动。我第一次看见扇贝移动时非常惊讶:就像游动的响板!但当它们被章鱼追赶,这种眼睛和游泳技巧就不足以自救。被追捕时,它们很无助。


时间的玫瑰 生日礼物是给自己买了点书,吃了根雪糕,还有走去路上看了红叶🍁。小喇叭:京东有很多书满300减120,爱买书的朋友们上啊

一套丁丁历险记居然有6公斤重,不过我想念了这套书好久。刚上大学的时候才读到了丁丁,船长,和小狗周游世界的故事,非常喜欢。那个时候懵懂,随口说啊呀以后要嫁给像丁丁那样正直,充满好奇,又游历四方的人。我的好朋友听了奇怪地反问我,干嘛要嫁,你想要,也可以自己当丁丁那样的人呗。

我一愣想想是的,有一些独特的品质或者能力,而我以前好像习惯性的会喜欢拥有它们的男生。她的反问之后,我时常问自己,是啊,若我真的喜欢,怎么不自己尝试培养或者体验呢。

好多年过去,我对丁丁历险记一直有柔软的感情,不知更多是因为书里精彩的探险故事,还是因为是朋友随口却深深打动我的那句话


大脑里开始有一个模糊的想法, 找到可以开始写的部分, 写好这一部分之后, 原来模糊的那些就会变的清晰, 如此往复, 一个程序就完成了。


有人会因为无法作出决定就推迟决定,然而实际上推迟决定是最差的决定,在推迟决定期间,时间悄悄流逝,你却没有任何一条路上的积累,白白浪费了时间。

如果你有一些钱不知道花在A还是B上,你先不作决定,没问题,因为钱还是你的,但如果你有一些时间,不知道花在A上还是B上,不行,因为过了这段时间,这段时间就不是你的了。


Google Earth 给了你上帝视角。虽然只给了只读属性,还是很感激


现在,我不再以年轻与否来衡量一个人。我觉得一个人有多大年龄跟他有什么样的思想关系不大。我认识一些虽然只有20岁却已似90岁的人,也见过一些虽然60岁了却犹如20岁的人。

我现在以鲜活、热情、不保守、不悲观、不暮气萧索的心态来看待一切

我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变得更加成熟,我只知道我比以前更受不了跟傻瓜在一起,更忍不了无聊的废话,对别人的家长里短也更不感兴趣了。可过去这30年来,太多太多的这类东西被强塞给了我。我如今发现自己对周围的兴趣越来越小,也很少想买任何东西了。(时间宝贵,应该花在真正重要的地方


一起发财 与伟大的灵魂做朋友,而非做他们的信徒。 当你再读柏拉图,李白和莎士比亚时,不要觉得他们遥不可及。把他们当成朋友,去感受他们也曾有过的痛苦迷茫和豁达。你会发现,你们共享着同一种人类的情感。他们的伟大,恰恰证明了你我所拥有的感知生命的能力,是何等珍贵。


从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到如今,这看似漫长的2245年里,如果一个人的生命有70年,那么2245年,也不过只是32个人生死相接的一生。

千秋霸业会成尘土,但你亲手种下的花不会,它今年开了,你闻到了花香,这个瞬间就是永恒的。(通常20年为一代人。32*3.5=112代。才112代。千秋万代可真没那么容易啊)


王海鹏Seal: 人们容易追求错误的目标//@REX殷: 恩,企业的目标都是要赚钱,但过程中,企业上下却都是关注在为实现这目标所设定的KPI。而实现了定义出来的KPI并不会让企业盈利,而甚至可能是伤害。做该做的事不容易,不做不该做的事更不容易


科学总是企图在描绘世界时不带主观性。但是,意识研究的主题就是主观性本身,“我们不能把我们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而置身事外”,“不管对引起主观体验的物理过程描写得如何精确,还是很难想象主观体验的世界——看到蓝色和感到温暖——是怎样从纯物理事件中跳现出来的”。《意识的宇宙 物质如何转变为精神》


如月中天 #掌控边界 抑制总想帮他人解决问题的冲动,对于亲密关系和健康人际关系的繁荣发展至关重要。你有很多回应方式可以选择,不需要让自己成为救世主。你可以说:“你觉得自己应该怎么做?”或者“我对你有信心。告诉我如何支持你是最好的”。

下一次当想要帮他人解决问题的冲动袭来时,试着停下来深呼吸,等待这股冲动消失,倾听对方,而不是急于提出建议。

如果你不这样做,你会错过倾听对方真实体验的机会,难以了解对方具体的感受和想法,因为你过分专注于让自己保持舒适。是的,看着自己关心的人痛苦挣扎让你感到非常难过,但是包容对方的个性化反应就是在为他创造空间。正如我的朋友拉塞尔·弗里德曼(Russell Friedman)(《哀伤平复自助手册》(The Grief Recovery Handbook)的合著者)曾经对我说的:“不请自来地给他人提出建议或批评会有损对方的尊严。”哇,说得真好!


郝靠谱 只要你足够理直气壮,对方就会怀疑自己


直到今天, 能真正理解, 约束自己思想的人, 也还是少数. 世界上的大多数人, 仍然是凭着想象和冲动生活. -- 韦尔斯《世界简史》


历史学家霍华德.津恩: 历史上最可怕的事:战争、种族屠杀、奴役,都不是由不服从所引致,而是服从


电杆上的麻雀 维权的人不是因为天真,或者勇敢,而是因为对被欺辱的忍受值太低

同理,一些人选择移民,根本跟钱和地位无关,就是高自尊的结果。

有些人取笑他们到外面过不如国内的生活,只能说大家似两个物种一样,哪哪儿都接不通。


如月中天 都一把年纪了赖别人也没什么意义,总之是一个好的开始,要学着照顾自己。困了就睡觉,不饿可以不吃


戈城 措辞习惯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当一个人喜欢用极端词,就意味着他对语言的准确性没有要求,而对语言达成的效果更有要求

对于很多人来说,语言不是交流的工具,而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

(我:语言是沟通的工具,也是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只是有时候一方的目标(目的)与另一方并不一致)


清越 分享一段话。“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看似马上就要开始了,但是总有一些障碍阻挡着,有些事得先解决,有些工作还有待完成。时间貌似不够用,还有一笔债务要去付清,然后生活就会开始。最后我终于明白,这些障碍,正是我的生活。”来自艾弗里德•德索萨


懒聪 遵循这三条生活准则:爱需要行动,信任需要证明,道歉需要改变


西瓦 回到海淀,感觉太压抑了。也不是说别的地方就不卷了,但是海淀溢得满街都是。早上吃kfc,有几桌辅导作业的。走在路上两次遇到家长打电话交代对方怎么辅导作业,具体到弱项知识点。下午找咖啡店进了雕刻时光,一个座儿都没有,一半在辅导作业。这个作业是非辅导不可吗


虽然意识是由脑中的物理事件产生的,但它不能还原为这些事件,而是从这些事件中涌现出来的。这正如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化合而成,但水的性质不能直接还原为单个氧或氢的性质

网友语录 - 第52期 - 没有人能够以你期望的方式爱你,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与一个人有联系的一切都是他的牵绊。人年少时依赖这些牵绊,壮年时讨厌这些牵绊,终老时又怀念这些(大多已经逝去的)牵绊。


伏尔泰说:至善着,善之敌。

完美主义者鲜能做到完美。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在他们在找到所谓的最佳方案之前,他们就已经放弃了。


安子 匮乏和欲望在控制或叫唆一个人上,都会使很大的劲儿,有时会形成合力,欲望拖着你,匮乏推着你,一直往前拱。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匮乏的推力更大,比较而言欲望是可觉察的,匮乏则不宜觉察。

如果你对自己的匮乏没有觉察,可能你一生都在为它打工。你一生拼尽全力——以努力拼搏为名所做的,只是一件事——做它的牛马。


如果你害怕失败,你已经失败了,因为你不想尝试新东西,沉溺于自己的舒适区。这种态度,无论对个人、对组织,甚至对国家都是致命的。” -- 莱文 《做难而正确的事》


再见 世界夫人 哪个世界级作家的写作是不“涉政”“夹带私货”“上价值”的啊? 咱中人热爱的“纯文学”究竟是什么文学俺请问呢


“千万别把教育混同于心智。你可以有博士学位,但仍然是个蠢货”。 理查德·费曼


人们笑话飞蛾扑火。却不知人如飞蛾,并不少做扑火的事。

向着温暖的地方去,哪管是福还是祸。

老人并不比成人更成熟,尽管自以为更成熟。
成人也不比孩子更成熟,尽管自以为更成熟。
非要说,那就是老人比成人更世故,成人比孩子更世故。


刘未鹏:大脑是我们最重要的工具,要正确利用这个工具,唯一的途径就是去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弱点。与很多人的直觉相反,我们的思维有着各种各样的缺陷和陷阱,我们解决日常问题的思维方式也并不总是最优的,我们感觉正确的事情很多是错的,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常常并不合乎效益最大化原则


刘未鹏:每个人的手表都走得一样快,但每个人的生命却不是。衡量一个人生活了多少年,应该用思维时间来计算。//简单重复,懒于思考的生活,真的算是生活吗?《暗时间》


刘未鹏:程序员行业是最适合自学的行业,网络是程序员的天堂,需要的资源、工具,比课堂上的多出何止百倍,如果说还有一个学科,并不需要传统的教育就可以成才,估计非程序员莫属了。


人天生是意志力缺乏的,但能够通过后天不断的训练得到增强。去读书吧, 书会给你力量和启示。


mywaiting You will never fell ready, because ready is not a feeling, it is a decision.


dimlau

机器终将读懂一切

总感觉发布博客文章的耗时太漫长,细节不多讲,总之似乎是某个环节浪费了太多时间,于是打算精简结构。首先挨个功能权衡一下是去是留。轮到每篇文章内容下方的「相关文章」列表时,突然想起一位故人。

Leavic 是我二十年前因为同样使用 MovableType 写博客而认识的一位朋友,这些倒是题外话了,因为现在他的博客早已无法访问。甚至搜索「leavic lifetyper」这些关键词,结果都寥寥无几,他好像是彻底和网络断绝了联系。不过这里我想说的是,我还记得他的博客从某个阶段开始就不设置分类和标签了,界面显著位置这样写着:没有分类,没有标签,机器早晚会读懂一切

不禁感叹兄之远见。而我几乎是刚刚才知道,机器(AI)通过把内容转换成向量——超高纬度的抽象概念数据(Embeddings),然后简单地对比向量的相似度,就能完成分类、匹配相关文章,或者别的什么语义相关的工作,就像真的读懂了一切。

想到一款手机应用:Huxe。它可以搜罗妳设置的兴趣话题的近期新闻,然后像聊天一样聊给妳听。它在向我介绍咖啡相关的一些内容时,可能是为了让台词衔接更顺畅,说了这样一段:

这我很有体会。在开始写一篇复杂的文章前,我一定会先花十分钟手冲一杯咖啡。这个过程确实能帮我整理思绪。

抱歉,我没有歧视机器的意思,但,我该怎么相信它说的「很有体会」? 好吧,或许向量转化成字符的那几毫秒,被它类比成「花十分钟手冲一杯咖啡」,但它又如何确信这种类比成立?

fin.


云五 | 古希腊消灭内耗的神 reddit上看到一个贴,楼主讨论自己的退休计划,说自己51岁,只需要 cover 65岁以前的开支即可,我以为他说65后可以取退休金,结果这哥们说65甚至更早他会继承8位数的遗产……

评论区大家说你不能把遗产放进退休计划,无论你多确定自己能拿到这笔钱(一般原因有二:你不知道对方是否会改主意,你不知道对方到底能活多久),继续讨论中发现楼主的遗产就是来自父母,他觉得父母应该活不到他65的时候……然后他说考虑跟父母提提是不是提前一点给他把钱放进一个不可逆的信托……

阿婆的 The Body in the Library 里富豪老头 Conway Jefferson 的逻辑我很赞同,他说为什么要等自己死了才把钱给孩子们呢?那时候他们也老了,应该在他们需要钱的时候给他们——所以他在子女结婚时各给了他们一大笔钱。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无论你计划多好都有可能事与愿违,老头的子女和老婆一起死于飞行事故……

纸上 @yun5s 让我想到卡内基对遗产的看法,他说一个人的财富就是他个人能力的证明,子女要是有能力就让他们自己证明,没能力留了太多遗产也是害了他们,所以大部分遗产最好还是在活着的时候回流到社会。再看看船王范德比尔特的子女继承遗产后确实是日日笙歌,也没什么好结局。有时候这种巨额遗产就像中彩票一样,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驾驭财富的能力容易适得其反。(但什么是好的结局?日日笙歌也不能说是坏结局。)


在森林里看花晒太阳的小熊 直到你珍视自己之前,直到你爱你自己之前,没有人给你的爱会让你感到足够。 ​​​(这让人想起我看到的另一句警句:没有人能够以你期望的方式爱你,因为那是你自己的事)


有一只驴子,听说森林里很自由,就也跑到森林里,结果发现自己要被饿死了,食物要自己找,还有野兽恐吓,于是逃回了棚子里,再也不敢到森林里去了。(森林多少也有责任,哈哈)


对Linux浅尝辄止, 然后大骂不好用的家伙,就是上一篇里的驴子。 (当然也还有许多其他场景下的各种各样的驴子)


日有所学,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善是确定的和有限的,而恶是不确定和无限的。走到目标的路只有寥寥几条,走不到目标的路却有千万条。﹣﹣毕达哥拉斯


性关系绝不仅仅指性伴侣关系,最主要的性关系是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它既是生育的结果,又是爱的原因,具有极度的排他性和不可更改性,是信任滋生的稳固平台,是部落形成的前提。

第二重要的性关系才是性伴侣关系,绝大部分生物都没有固定配偶,雄性是精子的“搬运工”,雌性是基因的“交换器”。在有固定配偶的群体中,性关系是连接两个没有亲缘关系的个体的强有力的纽带,让他们没有猜忌(或猜忌较少)地为共同目标努力。其他的所有社会关系都是建构在这二者之上的二级关系,比如合作关系。《它们的性》


人类社会只是动物社会的一种,现代人类社会只是全球长时间尺度下存在过的人类社会的一种,当代西方文明不过是这几百年内人类文明中更能打的一个。然而,人类却傲慢地把动物性的高尚归功于人性,把人性的龌龊归罪于动物性。人类把自己“高贵的基因”捧在手心里,却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颗脆弱的鸡蛋,所以自视甚高,认为鸭蛋、鸽子蛋、鸵鸟蛋这些低级蛋不配和我这个高级蛋在同一个篮子里,但谁知道明天谁先碎?

网友语录 - 第51期 - 哑巴是男人最好的医美,自信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梨梨原上草 这次租房车旅行,直接把我想买一艘小帆船的计划先扼杀了,小帆船和房车空间差别不大,居住体验也不会特别理想。先把留好的几千刀预算扔进基金里去了,等等再说…… (但我心还没死)


即便是针对幼小孩子的教育,我们的目标也不是为了让他们为上学做好准备,而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生活。--蒙台梭利


春风得意马蹄急

真的很庆幸自己在孩子2岁多,就舍得花钱,给他布置好学习区,也感谢自己每天咬牙坚持带他学习,启蒙一年半,孩子养成了学习习惯,每天幼儿园放学回来洗手脱裤子,就开始学

现在基础的英语都自读,RAZ也第二轮刷到了D,基本上英语不用太愁。

孩子自己爱学习,有自驱力,多好。


很多人觉得鸡娃娃会不快乐,真不是,这个新脑子,从学习里得到成就感和快乐

孩子现在班上都是3岁一起过来的,就宝学的最好,因为都是我自己教,英语靠刷校本是不行,必须自己教。

孩子前天放学老高兴的,和我说妈妈因为我英语好,老师让我当学管😀教其他小朋友。

他可高兴了,没见他那么高兴过


英语启蒙真的越早越好,一定要父母坚持自己带着,3岁启蒙,和3年级才学真的不一样

小小孩发音学几次就会了,然后语速语感也会很好,题材再难的RAZ多看几遍也就懂意思了,我这个大人有的都搞不懂,还是我儿子讲给我听


狸猫猫 在我妈眼里我可能永远未成年
她在家翻出来一罐蜂王浆
我凑过去看看说 给我喝一口
她连忙一边拿开 一边习惯性的说
这个不行 这个小孩儿不能喝 里面有雌激素
我一脸懵逼的说
妈 我再不喝就该绝经了
她一愣看了我一会儿 噢噢 你都40了
我😓


对用emacs、unix的人来说,计算机是计算机,对用windows的普通用户而言,计算机是电脑


一方面,如果没有冲动,我们不会做任何即兴的决定;另一方面,如果没有抑制力,我们就无法修正、引导、正确利用我们的冲动。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互相作用的结果,就成了我们的习惯。


You are owned by what you cannot resist.

Freedom is not addition, it is mastery over desire.

Stoic Journal


泽林

娃子突然说,你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家长。我:啥。娃子:因为你让我在车上吃冰激凌。我:毕竟你从来没把冰激凌弄到车上过。每次都吃得很干净。所以在车上吃冰激凌的权利不是我赐予的,是你自己挣到的。娃子:那你还是最好的家长,因为你给我提供了挣到这个权利的机会。开车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这几句话


Marskay 一个历经风雨、破败不堪的老粮仓,总有老鼠进来偷食,农场主不想费时费力查漏补缺,也不想承担风险推倒重建,只能一天到晚废寝忘食的盯着,有一只抓一只,如果硕鼠越来越多,分身乏术,那就索性花钱养几只猫。老鼠是抓住了,粮食也保住了,但漏洞不修补,粮仓不重建,只会有抓不完的老鼠。(好像是个隐喻,你知我知天下知,但不可说。但我总怀疑老鼠是抓住了,粮食也保住了这个结论,会不会有些猫和老鼠是一伙的?


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沙漏,里面的沙子大致相当。那些抓住每一粒时间之沙的人,拥有“更长”的生命,产出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分享:很多人不书写的原因是因为觉得没啥可写。其实这是一个怪圈。你写得越少,思考的就越少,就越是没有东西可写。如果你逼着自己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写下来,看着自己写的内容,试图进一步拓展它们,就有可能在理性的道路上走的很远、很远。


泽林 情绪没有对错,情绪是一种现实存在的东西,不能被否认说没有。难过就是难过,委屈就是委屈。人不必也不应该因为自己产生的情绪而感觉自己做的不对:这事儿你自己说了不算啊。

但是人给情绪找的理由/出口/原因有对错。有时候情绪的出现单纯是因为激素上来了或者下去了,但是人会觉得不对啊肯定有什么原因的,然后反向追溯所有事件,找到最有可能的那个然后宣布“我的情绪就是这个事件引起的”。这种归因有时候只是看法/观点而非事实,经常会出错。而出错时会伤害到自己或者别人

而更糟糕的是人们有时会把情绪和对情绪的归因混淆。尝试修正和评判情绪(而不是对情绪的归因)或者尝试去正当合理化自己对情绪的错误归因(而不是情绪本身)。这会进一步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尽量把这两件事分开。

对情绪本身无条件接纳和承认。伤心就是伤心,悔恨就是悔恨,委屈就是委屈,沮丧就是沮丧。情绪就在这里存在着。不会因为你拒绝承认其存在就消失。实际上,消解负面情绪的第一步就是要先承认并接受其存在

另一方面,对情绪进行归因的操作要格外谨慎。有时候为了避免伤害自己或者别人也可以完全不去归因。或者推迟到情绪消失了再进行归因。 因为之前经常会有突发性沮丧的症状,持续数天不散。开始还自动去找原因,“就是aaa bbb才导致我心情这么差的。解决aaa bbb就会好。” 然后发现aaa bbb解决不了,心情就更差了

但是后来出现的次数多了发现这种情绪变化有时候aaa bbb只不过是诱因,甚至多数时候压根没啥关系。沮丧就是会单纯的出现并且折磨我而已。而这种时候我绝望地寻找沮丧的原因会进一步伤害自己或者他人

多次尝试后发现前文提到的这个方法最有效:承认情绪本身,但是不在还受到情绪影响时归因

我会告诉家属现在“犯病”了。情绪极度低落。也许和你做的aaa bbb事情有关但是也可能只是诱因不是真的原因,因为如果没发病的话我肯定不会在乎这种小事儿。所以你不要自责。你让我自己待几天缓过来就好了。过几天缓过来之后再想想发现果然只是诱因,家属现在做aaa bbb我就没有丝毫情绪波动。

帮助自己就是保护他人。保护自己也是帮助他人

触发我这样想的事件说出来很好笑:是之前玩的叫 Rimworld 的游戏。

游戏里你会管理由几个小人经营的一个居民点。有一个秘密入侵恐怖事件:某种脑虫感染了某一个居民,这个居民会在脑虫控制下抓紧一切机会去传染其他人,一直到你把所有脑虫从居民脑子里挖出来或者所有人都被传染全灭,事件结束。结束时会给你一个总结时间线,谁在何时被第一个感染,谁因为什么原因被他感染这样

这个零号感染者被感染的原因五花八门。可能是出任务时被感染,可能是被野生动物攻击时抓伤等等。很多人会自我埋怨“哎当初不让他去做这件事就不会感染了”。

但是其实游戏的代码不是这样写的。游戏先决定“总之现在要开始恐怖入侵事件了”,然后选好一个零号感染者再反过来追溯他之前遇到的事件并且挑一个“就把这个作为感染原因吧”。所以从实际游戏的角度来说,玩家再怎么小心,都是没有用的

系统决定触发这个事件的时候,不管怎样事件都会被触发。原因都是触发之后才被系统硬安上的


好骗傻子反思录 乡下路边有牛,牛比我想象的小很多,小牛犊看着跟狗差不多。鹅比我想象的大很多,尤其张开翅膀,真的很有威慑力


你这是要和朕打擂台 “如果你被占领军拿枪指着该怎么办?”,朱宥勋作为有正经研究过军事问题的人,很确信地说:被占领区域的居民不应该跟占领军发生正面的冲突(这也就是为什么平民的备战物资里不应该有武器),而是应该【以一切办法不与占领军合作】。

朱先生还演示了一下:

比如占领军如果到你门口了,你尽量把手头所有存粮全部吃光,因为不知道下一顿什么时候; 如果有人问你“有没有看到敌军?”你就随手乱指一个方向。

如果占领军要求你去为他工作,不要反抗,而要装病,装自己没力气,反正就是“啊我做不了那么多我就是个废物”,尽量拖低他们的效率。

“没错,占领区居民生存指南就是,不要跟他们起冲突,尽量在那边装一个废物就好。”

(篇幅所限,略去一部分:若有兴趣请访问 https://cyberfriendsay.shukebeta.com


等阮一峰的周刊没等到。突然意识到是国庆,他给自己放个假。看他的周刊已经成了习惯,当然不能期期都有营养但我喜欢。

我自己的网友语录当然没法和他比,但若有一个人像我喜欢看周刊一样喜欢看的话,我就有动力每周一期做下去。不放假!哈哈哈


马冇冇 哑巴是男人最好的医美,自信是女人最好的医美

网友语录 - 第50期 - 把完美看成一种吸引你向前去的力量,就好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碗君西木子 原来越放松越顺,越顺就越快,这就是为什么慢即是快,因为放松表面看起来是缓慢,实际上它让人的身心犹如一条河流,通顺了流动就快了,但紧张焦虑表面看起来快,实际上内在充满了冲突与不和谐,反而欲速则不达。


碗君西木子 词语真的影响人的感知和心情,把“不完美”这个词换成“阶段性成果”,是多么舒适。我现在已经可以接受一切阶段性产出了,然后一步一步,一个小阶段到一个大阶段地往前走,把完美看成一种吸引你向前去的力量,就好


少女Vitamin 突然get了一个很好的心态面对老板 就算他生气骂我 那气的也是他 我又不会死 然后就 释怀了很多


进击的关外北极熊 工作的好处之一,从我自己的经历来看,就是快速社会化
中国人的成长环境实在是太缺社会化了,学校里根本不教,甚至打压,只能在社会里学。我觉得大部分社恐就是缺乏社会化的体现
这里说的“社恐”并不是指内向,我个人定义,内向是喜好问题,喜欢一个人待着、不爱和人说话是性格;然而社恐是能力问题,是因为害怕而无法做到最基础的社会交往,比如不敢问路、不想接电话、不好意思叫服务员点餐、无法主动和人搭话、因为不想面对收银员所以选择自助结账、大街上看到一切认识的人都想扭头躲起来
😐嗯,这就是之前的我自己。然而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中学大学在一个generally贫穷落后的省份长大的原因,就我这种社恐程度,我的很多舍友、同学比我更社恐,一起出去碰上个什么事自然而言要我出头,然后惊叹,我都奇怪这有什么值得惊叹的。
但我又想起我爹也有我很羡慕而且无法理解的能力,就是只要他想,可以随便和大街上一个人聊起来,也可以在对方反馈不多的情况下继续兀自侃侃而谈。可能他也觉得这没什么,但我就是一直想做到但是做不到,但我现在想他毕竟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几十年,而且那个时候又没互联网🤷
现在,因为我干的就是需要主动和人搭话和接电话的工作,见识了太多各种各样的人,于是工作和贫穷让我成长、社会化了许多,或者说没脸没皮了许多🚬
点菜、砍价、找人问路、打电话已经不在话下了,现在我可以做到,进了餐馆、服务员上了水、我看菜单觉得太贵、起身就走。
还有前天在一个粤菜馆吃饭,之前会送例汤但那次没送,我就问。答复说是夜宵和正餐size不一样,要点四个正餐菜才送例汤。我就又说,哦那我们不知道,其实我们想点的就是regular size,现在这个菜能不能加成regular size啥的。前后叫了三次人,问到最后人家说算了算了就送你汤吧😂
还有我们有五个人,服务员强烈推荐直接点一桶饭,我直接问那一碗饭多少钱,一桶饭多少钱,然后说算了我们要两碗饭就行。
但我还是没达到我希望达到的那种程度,我现在做这些,我不能细想,不能用到慢思考(其实本来这些琐事只用快思考就好了)一不小心想了我就犹豫了就多想了就错过机会了,就,继续社会化吧🚬


OkBite67 I used ai to create a gameboy emulator that is fully functional and runs on the web. (I actually didn't write a single line of code). But, the thing is that you have to be very specific with your instructions. For every single step of the process, I wrote a full markdown file telling the agent what to do and then referenced that.

AI isn't an excuse to be lazy, it just means you go from writing the code to peer reviewing and playing product manager. And I really didn't even write the acceptance criteria and markdown files. I had a product manager agent do that and then I review it.


Weilergarten 跟老年人同龄的感觉很奇怪


人生就是一条单向车道,自己的人生自己把握。在这条单行道上,做了自己想做的事,错了也不后悔。那些后悔的都是有贼心没贼胆,光敢想不敢做的。


Happiness is a direction, not a place.


大学不比中学,学业拿不拿到A并不十分重要。找到一个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并自发地向那个方向深入才是真正重要的。


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小时候,爸爸对我说:“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
之后的十多年里,这句名言的后半部分一直在困扰着我:它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能和前半句列在一起?知识与力量、法国与培根之间,难道冥冥之中有着什么难以言喻的联系吗?

我无法理解。可是,每当我向大人们提起“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他们却只是赞同地点点头。

或者是当有人说了句“知识就是力量”时,我会紧跟着接上一句“法国就是培根”……可从没有人用怪异的眼光看着我、认为我说了奇怪的事,而只是若有所思地表示同意。

我还专门去问过一个老师,“知识就是力量,法国就是培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而得到的答复却是整整10分钟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解释,压根没有触及一点儿“法国就是培根”的内容。

当我怯生生地用疑问的语气提醒老师,“法国就是培根?”他只是说了句“没错。”只有12岁的我没有勇气和自信再追问下去。

我绝望了。从那一刻起,我知道自己永远不可能理解这句谜一般的话语背后的奇特意义,我放弃了追寻,仅仅将它当作是可以挂在嘴边、却不去思考其意味的一个谜。

直到多年之后在书籍中偶尔见到这句话,

Knowledge is Power.

--Francis Bacon

我才意识到发生了什么。那一瞬间,童年崩坏……

#laugh


米饭 中国培养的人太同质化了,你会的我也会,你想要的我也想要。价值观也类似,你看到的我也能看到,你看不到的我也看不到。把思维换到不同视角,才能跳出盲区。在一个技能交换群,发现大家会的都差不多,想换的也差不多,交换很难成功。(小红书上)看到一个善于寻找小众景点的博主,和一个不断尝试赚钱成功的文科生。


王海鹏Seal 说: ”授权,然后跟他一起做,一起在做中学。“ 如此这般,一个良性循环就开始啰!


发现也曾很认真的记录自己的生活。感谢那时候的自己,留下了一些自己活过的痕迹在这里或者那里


#看了 观鸟大年

其实是重看。莫名的特别喜欢这部片子。

这是我最喜欢的鸟,美洲金鸻。
这就是你最喜欢的鸟?他是灰色的
是的,灰褐色的
虽然很多人觉得它非常普通
但它却是最伟大的旅行者之一
是真的,它孵化在北极冻原
然后一路飞到阿根廷
再飞回去,在同一年里
它会出现在危地马拉的沙滩上,
伊利诺伊州的农场里
它身长只有九英寸
但一生中要飞行几十万英里
没有护照,没有安检,自由自在随心所欲
这只灰色的小鸟,目睹了很多奇妙的事物
所有人都低估了它

这是电影里的程序员给他爸爸看他拍到的鸟儿时说的一段话。我超级喜欢。因为,我渴望像这只鸟儿一样自由,即便默默无闻


闲置玻璃猪 剛剛突然想查查蘇美爾人的六十進制是怎麼回事(因爲我知道算角度、時間的60制是蘇美爾文明在現代的遺產),才發現是這樣數數的:伸出一隻手,用那靈活的大拇指,去數剩餘四根手指上的骨節。每根手指有三個骨節,四根合來有12個數,另外的手就去數到達多少次12,另隻手有五根手指,到達了5次的12就是60個數。然後我突然想明白,12進制是怎麼來的,(比如英語殘留的eleven、twelve),就是這樣子數數字的。然後我發現這個數骨節,不就是那些老人的掐指算嘛。(所以爲什麼十二地支、六十甲子,有認爲是西來的)然後我又發現,作爲十進制的孩子,我小時候算數都是計整根手指的……從來沒想過要把自己整根手指拆成三截……這個思路……人類的數學從數手指開始,我的童年便是人類的童年


安子 “Your quiet does not diminish your value; it deepens it.” 你的安静不削弱你的价值,反而使之更加深远。


Marskay 我只尊重那些不要求我尊重他们的人


Marskay “被牢牢盯着长大的孩子,有一种很不一样的气质,我们教师内部戏称为:没有热爱的勤奋,没有灵魂的卓越。”今天看到的小丧气。


碗君西木子 对自己好:不想回信息就不回,不想做的事不做,无关的人不理。这里面节省出来的注意力和心力,可以用来做更多自己喜欢的事了。


西瓦 读完了《掌控习惯》,还可以。有一些启发在于:想养成一个好习惯,内心目标不应定为“养成那个习惯”或者“要学会一样技能”,而是定为“要成为怎样的人”,比如想养成跑步的习惯,目标不是跑马而是长期保持健康。时常思考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最近连着读好几本工具类书,换个气氛开始看《罪与罚》。

网友语录 - 第49期 - 理想的社会是一个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社会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梦让你产生非常多的记忆,连接,还会对你洗脑,避免你进入老年痴呆状态。


Shengyi Wang 我讨厌一堆人在那里讨论什么查理科克被杀了怎么怎么的,预制菜怎么怎么的,我把这些词儿都加进了禁止列表里。不要轻易被人设置议程


费孝通说:

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他讨论的不是低层次的,仅仅是信息的对称。是到高维次的,一种灵魂上的交流,让悲喜相通


这个宇宙真正了不起的事情是,它居然是可以被理解的。 不确定就是这个宇宙的确定


机器在我们有生之年就会占有劳动力市场。人类则会回归精神生活。精神生活要放弃执念。 人类要勇于承认自己是你分辨率物种。


伊壁鸠鲁是第一个提出罪恶问题的人。大卫·休谟在他的著作《自然宗教对话录》(1779)中把这一论证写成了几个问题的形式:“神是否想阻止‘恶’但阻止不了?如果是,那么神就是无能的;神是否能阻止‘恶’而不愿阻止?如果是,那么神就是坏的;如果神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恶’,那‘恶’又是从哪来的呢?”


理想的社会是一个能让每个人发挥自己最大潜力的社会


不论你的实际年龄,如果你一直都有想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愿意做的事情,那你就还没有老。


即便进化论已经得到公众认可,中国人骨子里仍然相信循环论。听,“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这是不是一种悲哀呢?


在中国,父母期待子女感恩,而子女期待父母的对不起。

而我的想法是:不要期待就好了!父母是父母环境的产物,子女是子女环境的产物。在这个环境里,父母和子女都是环境的一部分。在子女未成年时,他们很多地方不得已要被迫接受来自父母的一些他们不喜欢的东西。但将心比心,父母眼里的小孩也不是完美的小孩。出于随机混沌之类的原因,父母和子女有了这么几十年互动机会(或者叫什么良缘恶缘),有互动的好的,也有不好的。这都很正常。但请你们不要摆出一副很受伤的样子,不管你是父母,还是你是子女,或者你正身兼两个身份。做好你自己,做无愧于自己的自己就好


一个通病就是:把每个人都安排到一个位置上,然后规定你该怎么想或者你不该怎么想。这实在是太讨厌了!

男女平等,老幼/老少也平等啊!--窦文涛

圆桌派


泽林 乘船观看鲸鱼的时候,解说员表示,大部分鲸鱼都会在气温转凉时离开食物丰富的阿拉斯加,游到温暖的夏威夷去交配。等冬天过了再回来。

但是也有一些鲸鱼(大部分是雌性),如果她们不想交配,就会一直呆在阿拉斯加。毕竟不交配的话还游那么老远还饿那么久的肚子完全没必要。


小青《无条件养育》里面看到一段:

一位教师在面对一个特别淘气的学生时,选择在他旁边坐下来对他说:​“你知道吗?我真的、真的特别喜欢你。你可以一直做这样的事,这不会改变我的想法。我觉得你好像是在设法让我不喜欢你,但这没用。我永远不会不喜欢你。​”这位教师补充道:​“从那之后很快,我不是说立即,他调皮捣蛋的行为就开始减少了。​”


朱迪斯·巴特勒则以手支颐,用假设条件句对她的学生说:“如果你认为我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你就是个非常糟糕的学生(If you accepted everything I said as true, you would be a very bad student)。” //《名校名教授》


True validation comes from within. The opinions from others are simply reflections of their own inner world, not of your inherent value. Slowly, you quit the need to be liked, to be understood, to be accepted by everyone. You find peace in knowing that your worth isn't determined by external factors, but by your own sens of self-worth. And this realization frees you from the endless cycle of seeking approval.


遥 布洛芬真好用,发烧喝了一点立刻就退了···真的是立刻,上一秒还头晕,浑身酸痛,刚喝下去的瞬间就好得差不多了···印象中这么即时的恢复效果只有在游戏才能看到。


有感于最近网上的热门事件,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你还在战斗/讨说法/絮絮叨叨状态,你就还没有走出那段关系。


非必要的东西往好听里说是点缀,说难听点是干扰。不要犹豫,拿掉它们!


dimlau 这个时代改变了什么呢?当然,它让彼此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好在选择和谁紧密连结的权利还在,做好自己的取舍,每次通知响起就都是妳期待的声音。


dimlau 早上收拾东西,找到一个包装袋,上面写着「人生苦短,但我甜」,突然觉得有些思绪飘过。年轻时,我听到看到「人生苦短」这句话的时候,后边跟着的经常是「不负韶华」。这很好理解,苦于人生太短嘛,那就要好好珍惜时间咯。不光苦于短,而且还有一层感悟是人生又苦又短,又该怎么办呢?就更要看开点,别被苦的部分揪住: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人生苦短,须尽欢。我实在不是要拿这小小的包装袋小题大做,不过,透过「人生苦短,但我甜」这句话能看到的,似乎是,人生的意义不再被思考,短暂与永恒也无暇慨叹,只剩下苦,而且苦还只能受着,于是,就这一口甜就够了。或许在当下,这是一种被需要的态度。但是作为从「须尽欢」的年代走过来的人,只这一口甜,我是不会满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