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语录 - 第19期 -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发布。
“嗯,我有几棵枯树需要伐掉……车库里都有些什么工具呢?两个榔头、一些钉子,几把铁锹,还有一把手锯。啊,太好了,有把手锯。”
环境影响人的思维,车库里没有电锯,这个人就想不到借一把电锯来干活。然而,合适工具的生产力是蹩脚工具几十倍。
在挽起袖子大干一场之前,思量一下手头的“最近便的工具”,也是“最适合的工具”吗?还是只是“凑和将就”着用?“凑和将就”其实是在欠债,而欠下的债总是要还的。 -- 书摘《你就是极客》
虎小北 敖光对儿子敖丙说:我只想用过往的经验为你谋幸福,但是,父辈的经验只是过往,未必全对,你的路得自己去闯,要忠于内心的选择。
Marskay 养得很好的女宝没有被拿来吸流量赚钱的,一个都没有!每一个被伤害的女宝,都离不开声称“喜欢女宝”的网友的推波助澜!真实的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可爱的、戏剧化的表现,即使有,也是偶然一现、很难捕捉、不可重复的。要维持一个女宝号长期运营,就不可能让她保持正常小孩的生活。
米福根
二战结束80年后,随着一代代亲历者的离世,人类对纳粹的肌肉记忆也消失殆尽了。
文字记忆看来是没有什么用的,道理再正确,对人类来说都太抽象了。必须是重新犯一遍旧错,吃一遍新苦,再造一次肌肉记忆。
大概会是死很多人,挖很多新坟,城镇变成废墟,再在废墟上重建城镇,就像是1933年开始的德国。
下周日,德国会告诉世界,人类的记忆有多浅,学习历史到底有没有用。
分享@steedhorse 的微博:某人QQ签名:对未知的渴望和对无知的羞耻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其它都扯淡。。
长期羞辱会使许多人不再把羞辱当成严重伤害,他们中有的甚至不惜以进一步的羞辱去换取物质利益。一个社会这样的人多了,就很难说是正派社会。社会整体羞辱感麻木了,遭受羞辱就没有人在意。一个社会长期生活在羞辱人的制度下,失去人性价值的把持,而代之以金钱的价值,金钱就会变成一种新的羞辱力量。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小时候觉得,
5块好贵,晚上10点很晚,
一生很长,生活却很甜。
长大后才发现,
100块钱不够花,12点也不是很晚,
一生很短,酸甜苦辣咸。
生活,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把所有不快给昨天,
把所有的希望给明天,
把所有的努力给今天。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
尽量让自己多一点快乐,
余生,活成一个简单且知足的人,
心境简单了,也就有心思经营生活;
生活简单了,就有时间去享受人生。
Marskay 但丁的《神曲》里有一句很应景的话:“地狱的最深处,是留给那些在重大道德冲突中保持中立的人的。”
有人统计了「做一些行为中会分泌多少多巴胺」的排行,数据未经考实,但可大概参考参考。
- 撸猫撸狗(27单位)
- 在田野里散步(43单位)
- 被表扬(51单位)
- 游泳(56 单位)
- 滑雪(59单位)
- 看体育比赛(61单位)
- 很美的睡一觉(64单位)
- 洗个热水澡(71 单位)
- 发现一个新音乐(75单位)
- 看最喜欢电视节目(76单位)
- 跳舞(80单位)
- 学一些新的东西(82单位)
- 早晨一杯热咖啡(84单位)
- 读完一本书(87单位)
- 变得高效-心流(89单位)
- 帮助他人(90单位)
- 捡到钱(92单位)
- 按摩(93单位)
- 听音乐(96单位)
- 冥想(100单位)
- 挠痒痒(106单位)
- 非常疲倦时入睡(117单位)
- 和朋友玩耍(120单位)
- 收到喜欢的人发来的信息(130单位)
- 吃最喜欢的食物(130单位)
- 锻炼(142单位)
- 喝酒(153单位)
- 收到工资(165 单位)
- 玩电脑游戏(176单位)
- 非常憋的时候上厕所(179单位)
- 加薪(184单位)
- 通过一个考试(185 单位)
- 药品-吗啡(190单位)
- 亲亲(192单位)
- 滚床单(205单位)
- 赢得赌约(210单位)
- 抽烟(220单位)
- 登顶珠峰(223单位)
- 还钱(226单位)
- 和一个人结婚(231单位)
- 男性高潮(240单位)
- 毒品-可卡因(325单位)
- 女性高潮 (480单位)
- 彩票中奖(750单位)
- 陷入爱河(760单位)
- 毒品-甲基苯丙胺(1280 单位)
多巴胺还有一个重要机制--阈值。当我们完成一项高多巴胺分泌的活动后,往往会对那些分泌较低的活动失去兴趣和动力。比如,打了几场游戏(分泌176个单位的多巴胺),此时想要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就变得异常困难。阅读显得枯燥乏味,而我们只想继续进行能带来更高刺激的活动,比如继续打游戏、刷视频。
如果想让读书变得有趣,关键在于降低多巴胺阈值。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给大脑一段「静止期」,这对很多人来说极其困难。或者通过一些「痛苦」的方式来调节,比如洗冷水澡、跑步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大脑恢复平衡,降低对高刺激的依赖,从而让阅读等低多巴胺活动重新变得可行。
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得到了满足就会无聊,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痛苦,人生就像钟摆一样,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左右摇摆。一一叔本华
这种对「更多」的渴望,源自我们祖先遗留的基因——他们习惯于囤积贝壳、食物,总是不断寻找、收集、储藏。这种行为触发了大脑中的多巴胺分泌,让我们乐此不疲。然而,这种永不满足的机制,如今已经从生存的工具,变成了分散专注力的枷锁。
如果曾经做了点善事,对某个人好过,我是不希望那个人在公开场合用歌声赞美我的. 如果他非要那么做的话,我会觉得肉麻,甚至会觉得羞耻。结果是那个人做了一台晚会编好台词去高声歌颂我,他一定是在羞辱我。
顾准认为:在区域辽阔的国家里,若利用“直接民主”的口号,挂苏维埃式的、代表大会式的、一党制的民主的招牌,来掩盖“时代的智慧、荣誉和良心”对全国人民实行领导的国家,说干脆点,独裁国家,别的结果是不可能有的。
龙应台:"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
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涨潮 三观不合时,保持距离是最好的选择。
王垠:为什么这么少的人追求优雅?
这就是现实。 如果说优雅也有缺点的话,那就是你需要艰巨的工作才能得到它,需要良好的教育才能欣赏它。
“在芬兰,没有人害怕俄罗斯人。”
先行者开辟了道路,后来者用更少的计算资源迅速缩小差距,这就存在了先发劣势。
-- Hacker News 读者
小青 我的时间、勇气、温柔和好奇都太宝贵了,我会好好保护自己的心。和做研究一样,重要的不是什么方便,而是什么值得。
肖覃含 所有的人其实都是在采用拖字决,实在拖不下去了就再往下推推,无论是个人,公司还是任何单位即使包括听起来严肃正经的zf部门,是国情也是人性。能得到下达命令,就能立马站起来动手处理推进的人,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人中龙凤凤毛麟角了。没有任何人愿意承担一点责任,一推二六五皆是常态。
电视上知心姐姐说:自信的人最幸福﹑最快乐。
Speak little, do much.
He that would travel much, should eat little.
If you would be loved, love and be loveable.
The honest man takes pains, and than enjoys pleasure; the knave takes pleasure, and than suffers pains.
完颜兀术 人活着就一定会遇到不好的事情,最不好的事情就会让你不再活着。
煮鸡蛋和广播操——王蒙
我的爸爸博学多艺,诲人不倦,多年来,他亲自培养我、训练我,想把我造就成为一个人才。
他教我文学,他最喜欢的一本书是《唐诗三百首》,在他的训练下,我已经做到倒背如流了。每当我试图读一本新书的时候,他就会发怒,他愤愤地质问说:“难道你自认为你已经把唐诗三百首全部学通了么?你难道自认为已经融汇贯通了唐诗三百首的全部奥妙、技法、韵律、对偶、炼字、炼意、诗眼、诗味、境界、品格……以及其它等等了么?难道你认为你的诗已经比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维、李商隐、杜牧……写得还好,你的水平已经超过了那些诗仙诗圣了么?你难道认为唐诗已经过时了么?”
他教我唱歌,他最喜欢的一只歌是《苏武牧羊》,每当我试图学唱一只别的歌的时候,他就愤怒地质问道:“难道你认为你已经把《苏武牧羊》唱好了,唱到家了,可以打一百一十分了么……”
他教我体操——广播体操第一套。每当我想学习新的五套广播操的时候,他就振振有词,言之成理地问道:“难道第一套操你已经做够了,再不需要改进,再不需要练习了?难道第一套操已经配不上你这个一米六的小个子了?难道……”
他给我吃煮鸡蛋。当我提出是不是可以吃炒鸡蛋或者鸡蛋糕的时候,他驳斥我说:“难道你就不需要煮鸡蛋了么?你难道要抛弃供给了你那么多卡路里和动物性蛋白以及维生素 A、D的煮鸡蛋了吗?”
在爸爸的雄辩的“难道”下,我至今只看过一本书:《唐诗三百首》。只会唱一只歌:《苏武牧羊》。只会做一套体操:第一套广播体操。只吃过一种菜肴:煮鸡蛋。
下面三条长书摘摘自一本2001年出版的老书《Harley Hahn's Internet Advisor》,以下内容摘自这本书的第8章,很生动了介绍个人电脑诞生前计算机的样子以及那时的人们如何使用计算机。我一直 热衷了解那些旧事,就摘抄下来分享给大家,希望你会喜欢。当然啦,如果你不感兴趣,看到这里就可以关掉了,后面不再有新的内容了。谢谢!
使用计算机曾经是一项社交活动
我们的讨论将从“古老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那个时候,没有因特网、没有电子邮件、也没有个人电脑。在那个时期,计算机这个词还指的是玻璃机房里的那些既庞大又昂贵、还特别娇气的东西,而人们则以一种敬畏的态度来对待它们。
在我还是个毛头小伙子的时候,“计算机”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人们现在称为“巨型机”之类的东西。这些机器非常贵重,能买得起它们的组织只有大公司、大学和政府。这些计算机有许多部件,还净是一些巨大的金属盒子,安放这些大盒子的房间对温度和湿度都有严格的要求。 这些老式计算机大都是由IBM公司制造的,而且基本上都是以出租而不是销售的形式交付给使用方(IBM公司在那个时期拥有绝对的垄断地位)。当时最先进的计算机非IBM System/360系列莫属。因为这些机器太昂贵了,所以必须有很多人共享它才合算,而共享的人数往往会有几百甚至几千人。
当时的计算机到底有多贵呢?当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1兆字节的内存就价值 100万美元,而且体积会有好几个冰箱那样大(当时的100万美元可比现在值钱)。不过,那时还很少有内存超过1兆字节的计算机。
这么昂贵的计算机当然要摆在一间大屋子里。这些屋子往往有很多窗户,目的是为了让路过的人——特别是来访者—能够看到屋子里的计算机并受点“刺激”。这类房间通常被称为“计算机机房”。
在当时,通常只有操作员能够获准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计算机。大多数巨型 机都要求随时有一个以上的操作员在场才能顺利地运转。 既然普通人不能进人机房并直接使用那台机器,他们又是怎样来使用计算机的呢?在那时,程序都是打在穿孔卡片上的,每张卡片上有一条语句—也就是说,一个500行的程序就需要500张卡片,人们必须把这些卡片读到计算机里去。
要想编写程序,就得使用一台名为“穿孔机”的机器。这种机器的外观和 1940年拍的科幻电影里一件来自所谓“未来”的道具差不多,就像是一堆莫名其妙的铁齿上放着个打字机。你得先把空白卡片放到这台机器里,然后用打字机每次一行地敲人自己的程序。每敲入一个字符,穿孔机就会在卡片上打一组洞。每个字符都是用特定的洞眼组合来代表的。
打完所有的卡片之后,就可以去运行程序了。得把那些卡片拿到一台名为“读卡机”的机器那儿去。把你的那些卡片交给操作员,再由他们把那些卡片放到读卡机里。卡片很快就会读完,每次只能读一张卡片。当卡片经过读卡机时,上面的洞眼将被检测出来,而卡片上的数据就会被读到计算机的一个临时存储区域里去。所有卡片都读完后,你的程序就会被放到一个内部队列里等着轮到它。终于,轮到计算机来执行你的程序了。在许多系统上,你可能要等很长时间才能轮到计算机去执行你的程序。我有一位当时在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工作的朋友,他告诉我,为了运行他的程序,他曾经等过一整天。
当时,惟一的输出形式是打印在纸上。一旦轮到你的程序开始运行,它的输出就会源源不断地被打印到长长的打印纸上。另外一个专门负责打印机的操作员会把这些纸整理好,把不同程序的输出分开。要想查看自己程序的运行结果,你就得到打印机房自己找去。它们往往会有一大卷,十几页或者几十页长。找到你程序的输出结果后,得把它们拿到另外一个有桌子的房间里去,然后把打印纸铺 在桌子上仔细地进行检查。如果出了错,你就得回到穿孔机那里重新打孔一张卡片,用它换掉原来的那一张,然后从头重复一遍上述的过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细节,是为了让大家明白编写和运行程序曾经是一种节奏缓慢而又消耗时间的活动。它同时也是一种社交活动。大家待在一起花费时间,人们会相帮着检查各自的程序、在穿孔机旁边或者在打印机房的外面聊会儿闲天。总之,在当时,使用计算机会让你觉得自己是某个集体中的一员。
那时候的乐趣可真多。
计算活动的黄金时代
随着技术的进步,计算技术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改变了刚才介绍的那种社交环境。读卡机和打印机被终端取而代之,这类设备使人们能够从远程地点使用计算机。
每台终端都有一个键盘和一个显示设备,并且连接到一台计算机上。人们通过终端来编写和运行程序:在键盘上打字,在显示设备上查看程序的输出。
早期终端的输出是打印在一大卷纸上的。当时最常见的终端是IBM 2740和IBM 2741,它们的外观与老式的Selectric打字机差不多(这种打印机的按键是些小圆疙瘩)。几年之后,CRT终端问世了,程序的输出显示在一个内建的屏幕上,显示屏和电视的样子差不多(CRT的意思是cathode ray tube, 阴极射线管)。 与穿孔机、读卡机和笨重而又昂贵的打印机相比,这两种终端纸质输出和屏幕输出都是一种巨大的进步。用不着给卡片打孔、用不着把它们放到盒子里、也用不着把它们拿到读卡机那儿去,人们只要坐在一台终端的前面就可以编写和运行程序了。
没过多久,原来满屋子的穿孔机换成了满屋子的终端。虽然使用计算机已经稍微有了点与世隔绝的味道,但仍给人们保留下一种属于某个团体的感觉。人们聚在终端室里工作和交谈,友好和互相帮助的传统依然很强烈。在那个时期,要是你想结识些聪明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泡在终端室里;在那儿可以结交到多少好朋友啊。
当时的计算机依然很昂贵,所以没人有自己的机器。于是,人们开发出 了一种被称为“分时系统”(time-sharing system)的技术,这种技术可以让很多 人同时使用同一台计算机。在一个分时系统上,一台计算机会连接着许多台终端,而操作系统使计算机运转起来的主控程序则被设计成能够在不同任务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形式。这样,一台计算机就可以支持几十名、甚至几百名用户同时上机,而程序都运行在后台。
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AT&T(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旗下的研究机构贝尔实验室(Bell Lab)开发出了一种称为UNIX的分时系统。UNIX是个不同寻常的操作系统,它是由一些极其聪明的人为另外一些极其聪明的人而开发的。没过多久,UNIX就一跃成世界上最流行的分时系统,在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得到了推广。
从一开始,UNIX操作系统就是为拥抱通信和共享而设计的。这与其他早期操作系统—当时的操作系统大都是由计算机制造商开发—的做法截然不同。例如,负责开发IBM操作系统的程序员们想当然地认为人们宁愿把自己拥有的信息隐藏起来也不愿意与别人交流,所以根本没有在IBM操作系统里为人们提供用来进行通信和交流的手段。又因为IBM垄断着与它们的计算机有关的一切事物,所以IBM公司以外的人根本不可能对该操作系统做任何大的改动。
但负责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却没有这样想。开发UNIX的程序员们大都工作在一个共享工具和互相帮助蔚然成风的环境里,所以他们开发出来的UNIX也鼓励人们与其他人共享自己的程序和数据。
此外,任何一位UNIX用户都能随时查看到这个操作系统各种组件的实际程序(源代码)。这就意味着任何人都可以对它作出修改和改进,然后再把这些改进与其他UNIX用户分享。这种做法的好处是,一旦某位程序员已经解决了某个问题,其他程序员就没必要再浪费时间去重复解决同-个问题了。它鼓励UNIX用户团结合作,把他们的工具弄得越来越好,而这正是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原因之一。
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另一个理由是这种操作系统很有趣。例如,每个UNIX系统都内建了一些游戏。UNIX用户在“享受”这些游戏—一因而也更喜欢它——的同时,还能学到这些游戏的工作原理,进而开发出更多的游戏。
但UNIX得以迅速推广和流行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它鼓励人们进行通信和交流。早在20世纪70年代的初期,UNIX用户就已经能通过终端来发送电子邮件和进行交谈了。此外,每个UNIX系统都能与其他UNIX系统连接起来。在因特网出现之前很久的时候,美国和欧洲等地的许多计算机就已经通过一种特殊的基于UNIX操作系统的网络协议即UUCP协议彼此连接在了一起。与现今的因特网相比,UUCP不仅速度慢,用起来也不很方便,但它却为信息和数据的自由流动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很快地,全世界的学术和科研机构就都在使用着UNIX操作系统来发送电子邮件、共享文件和开展协作了。 每个UNIX系统都有一个内建的在线帮助手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它的自学而掌握各种基本操作。不过,UNIX的精妙之处包括它的高级使用技巧和程序设计技术如果没有个人之间非正规方式的传授,单靠书本是很难掌握的。在计算机的发展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时期,那时候,计算机的使用方法和程序的编写方法都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来传授的。如果你只用过PC或者Macintosh,那肯定很难相信这一点,可这的确是个事实。就拿UNIX来说吧,虽然已经出版了很多介绍UNIX操作系统的教科书(我就写过好几本),但UNIX的精髓主要还是通过人们个人之间的交往才得以流传下来的。而这种学习方式与其说是一种智力活动,还不如说是种社交活动更当。
可以这么说,在20世纪70年代的中期,也就是因特网开始流行的20年前,世界各地的聪明人使用的都是UNIX,这是一种鼓励人们与其他聪明人进行交流、协作和共享的计算机系统。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是研究人员和学生。他们使用着计算机,他们喜欢使用计算机。在计算机的帮助下,他们解决了许多富于挑战性的问题。 在本书的一开始,我就提出了“黄金时代”的概念,它指的是这样一种历史时期:某项技术还是新生事物,使用这些技术的人还都很“天真无邪”,并且会有一个短暂但辉煌的创新喷涌期。我还谈到曾经有过的因特网黄金时代是如何逝去的。远在因特网黄金时代之前,曾经有过 个“计算的黄金时代”。它以UNIX家族为核心,涌现了数量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并对此后的程序设计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计算机用户享受到拥有大量个人之间亲密“接触”的快乐。这是历史上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人们在计算机上花费了大量时间依然能够满足他们与别人进行个人交流的基本生理需要的时期。那时候,从大的方面来说,使用计算机还是一种社交活动,不像现在这样几乎完全成为一种与世隔绝的活动。
可惜的是,这个计算的黄金时期持续了还不到10年。令它走向衰亡的种子是在80年代刚开始时播下的,当时,一项新技术令人意想不到地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很短的时间里,计算领域就沉迷于这项新技术而不能自拔,我们的文化也因为这项新技术而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变化。 这项新技术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了20世纪70年代的程序员们所梦想的计算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福音。可这项新技术同时也割断了计算机用户之间的亲密“接触”,催生出一种与世隔绝的失落感,这种感觉持续至今仍挥之不去。
像所有的革命一样,这项新技术也是悄悄来临的。在1980年9月6日,当全世界的大多数程序员和计算机用户还被牢牢圈在70年代的技术藩篱之中时,IBM公司的三个人开了一个会。在会上,一个研发小组的负责人向两位IBM执行官展示了一个小盒子。两位执行官看过之后觉得很不错,于是就作出了一个永远改变了世界的决定。
个人电脑诞生记
在20世纪70年代结束的时候,占据主导地位的计算机仍然是IBM公司生产的巨型机。但一种名为“小型机”的计算机已经被人们开发出来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事实上,我在上节提到的UNIX操作系统就是运行在小型机上的。虽然名字里有个“小”字,可(按今天的标准看)依然相当巨大、昂贵、难以维护。这个“小”是相对于巨型机而言的。
到了1980年,有儿家公司开始研制微型计算机,这些更小的机器比较适合个人使用。当时最流行的两种微型计算机分别是苹果电脑公司生产的Apple II和Radio Shack公司生产的Tandy TRS-80。购买这类机器的人主要是电脑爱好者,老百姓大多不感兴趣。
此时IBM也推出了几种小计算机,其中包括System /23 Datamaster(商用),Displaywriter(一台独立的文字处理机)以及IBM 5100和5110(程序员用)。这些机器的销售并不理想,IBM也认它们是食之无味,弃之可错的鸡肋。
可IBM公司里的某些人还是很看好这方面的新技术,并且着手研究为商业市场开发一种全新微型计算机的可行性。但公司上下对这种投人普遍持反对意见,毕竟能挣大钱的还是 巨型机和小型机。即使人们把那些功能不足以运行IBM标准商业软件的小计算机买回去,又能派上什么用场呢?
在1980年5月,1BM公司董事会主席Frank Cary和总裁John Opel这两位高层执行官认真研究了这个问题,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台这样的计算机有可能成为IBM公司整个产品线的一个虽然微不足道但很有价值的补充。他们决定成立一个由8名工程师和5名市场分析人员组成的研发队伍来研究这件事。
这个后来被称为“13人小组”的研发小组于1980年7月开始工作。到了1980年的9月6日,“13人小组”的负责人Bill Lowe面见Crayi 和Opel并展示了一个工作模型。它还没有正式的操作系统,而且使用的是与System /23完全一样的处理器芯片。不知什么原因,Cray和OpeI都很喜欢他们看到的东西,很快就批准了设计一种全新的机器IBM个人电脑的项目。他们可能是这样想的:如果这种机器确实效果不错,大概能卖它儿万台。可在1980年,这个数字对IBM来说不过是块小土豆。
IBM公司于1981年8月12日正式发布了这种个人电脑。几年之内,这种人称IBM PC的小计算机彻底改变了计算机工业的格局。小企业第一次有机会拥有自己的计算机。到了80年代的中期,个人电脑此时,生产它的厂家已经不止IBM一家了已经在商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到了90年代,它们在普通家庭里也很常见了。
毫无疑问,个人电脑对世界经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这种新型、低廉、无处不在的计算机所带来的巨大的经济增长也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方面日渐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