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ith “中文”

网友语录 - 第 58 期 - 本以为是小县城困住了我,后来才发现,是这小地方收留了我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郑渊洁: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孩子的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共鸣感,甚至会厌恶。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熊猫姐 最近在有意识地做一些小调整,包括用掉或者扔掉一些长期放置的护肤品赠品、剩余不多也不想用的瓶瓶罐罐。看到一些脏的小角落就在两天内把它清掉,哪怕只是一个电饭煲盖子、一个水笼头。重点是没精力就只做小面积清除,做了就好。这种过程像是在删除一些cache, 虽不重要但能让感觉轻盈一些些。


野小合 作为父母要记得:站在孩子的一边,打败问题,而不是站在问题的一边,打败孩子。其实你也没有多优秀,也不一定能够教会孩子太多,但是你有无穷尽的爱,这足以支持孩子一生前行。


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可能还会有小小的触动,但之后该刷手机还是刷手机,该工作还是工作。

但如果你真的把它当回事,这可能会是你为自己做的,回报率(ROI)最高的投资之一。


他对电脑一窍不通,在他的印象里,计算机似乎很危险,甚至不吉祥。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许多人对计算机都有这种反乌托邦的看法。对这些咯吱咯吱咀嚼数字的机器,人们还抱着怀疑的态度,有的时候还很反感,因为他们有控制人类的倾向。计算机似乎总是要人类来服从它们的意志,强迫人们除了服从电脑的命令外做不了什么。

这使计算机的名声很不好,也让人们对为计算机编程这样的工作没有好感。几乎没有人愿意说自己是个程序员,如果有人真的这样承认,那么人们会觉得他很奇怪。在卡特勒从奥利维特学院毕业前几年,最顶尖的程序员在荷兰,有一个物理学家在他的结婚证上注明自己是程序员。令他沮丧的是,官方人员以没有这样的工作拒绝了他的结婚申请。《观止》


乔布斯: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然而时间久了,你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到相当微妙的东西---这时候你的直觉开始发展,你看事情会更加透彻,也更能够接收现实环境的反馈。你的心灵逐渐平静下来,你的视界会极大的延伸。你能看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这是一种修行,你必须不断练习。


庄绎传:看别人的文章不会留下很深的印象。要想得到较深的印象唯有亲自参加实践、观察、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写文章的人才是最大的获益者。


云五 大概两年前我在 reddit 上 costa rica 的 sub 里看到一个本地人问:稍微努力一点(指加班)就可以获得更好的回报,为什么我们国家的人这么懒?都不愿意付出多一点点努力过上更好的生活?

回复里有个人说,你不懂,你以为加班会得到更好的回报你就加班,接着大家都加班,然后加班就会变成一件正常的事,大家都要加班而没有额外回报。


Being able to reason precisely and formally about syntax and semantics is a vital skill when working on a language. But, personally, I learn best by doing. It’s hard for me to wade through paragraphs full of abstract concepts and really absorb them. But if I’ve coded something, run it, and debugged it, then I get it.

"Crafting Interpreters"


Megabits 🍪 我不是不记得,我只是想不起来 (这发生在我身上也很多次,大脑清晰知道自己曾经记得这个地方这个人的名字或者什么别的东西,但是....就是提取不出来!我猜是某个索引坏了)


你眼里的别人才是自己。(第一次读到觉得这句话真荒谬,但随着年龄渐长,却越来越觉得这句话很写实。大约是越显摆什么就越缺乏什么)

你以为的“别人”,往往只是你内心的投射。你看到的不是对方的真实样子,而是你的期待、恐惧、偏见、经验、欲望在对方身上的反映。

拆成三个层面:

  1. 认知层

人脑接收信息不完整,会自动补洞。你补进去的材料来自你自己,所以你看到的“别人”带着你的滤镜。

  1. 情绪层

你对某人的好恶,多半源自自己过去的经历,而不是对方客观的行为。你喜欢的其实是你的投射,你讨厌的也是你的影子。

  1. 行为层

你以为别人如何对你,其实常常来自你自己先预设了对方会那样,于是你的态度引导对方往那个方向走。

所以,这句话不是玄学,而是心理学:
外界是镜子,你看到的“别人”带着你自己的形状。


王小红阿 本以为是小县城困住了我,后来才发现,是这小地方收留了我,哈哈哈


阳升 很多寓言看上去讽刺一部分人,但实际上是讽刺我们所有人。


本来《圣经》中说,有钱人进天堂比骆驼穿过针眼还难。富人都很害怕死后进地狱,现在教会说有办法了,你活着的时候尽管踏踏实实做个富人,只要立个遗嘱,说死后把所有财产都捐给穷人,你不就能够以穷人的身份进入天堂了吗?

当然捐给穷人的操作方法是先捐给教会,再由教会去帮你安排。于是就有些特别有钱的人,死后把所有财富都捐给了教会。这样的光荣典型当然会被大肆宣传。后来教会还专门提供临终服务,教徒感觉快不行了,人们就会把神父请到床头搞一个仪式,正好方便立遗嘱。

教会这个一揽子婚姻和家庭制度,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教会通过遗嘱收到很多捐款,有钱就可以给穷人办事,而这导致教会的声望提高,有更多人皈依基督教,世家大族逐渐变小乃至消失了,人们有事就更不能指望宗族了,还得找教会。信奉教会的人多,就有更多人愿意死后把钱捐给教会……教会力量又能进一步加强。

到公元900年,教会竟然拥有了西欧 1/3的耕地,到16世纪新教改革之前,德国一半的土地、英国1/4~1/3的土地都是教会的。这对各国政府来说绝对不是好事儿,其中各种恩怨我们不提,但是对老百姓未必是坏事。


Gracie Van Say it with me: "It feels scary because it's unfamiliar, not because I'm incapable."


fomalhaut “人和人就是长板合作。”
“大胆去做,不要怕,没有人在乎。就算有人在乎,人又算什么东西。”
“你只要还在桌上,你就有机会。”
“别太在意别人说什么,他们会一直说一直这样说。重要的是你自己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心理学家研究过这种现象——收藏这一行为在人痛苦时能够带来的甜蜜慰藉。心理学家维尔纳·明斯特伯格在数十年中采访了多位有收藏癖的人,并在《收藏:难以控制的激情》(Collecting: An Unruly Passion)一书中写道,在一个人经历某种“分离、失去或伤痛”后,其收藏欲通常会变得格外狂热。每获得一件新的藏品,收藏者就陷入一种“无所不能”的幻觉之中。格拉纳达大学的弗朗西斯卡·洛佩斯-托雷西利亚斯多年来一直在研究收藏者,她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人们在沮丧或焦虑时,会通过收藏行为来缓解伤痛。“当人们心中感到无助时,”她写道,“强迫性的收藏行为能让他们感觉好一点。”而唯一的危险,明斯特伯格警示道,就是似乎存在一条界线,任何强迫症都是如此。一旦越过该界线,收藏就会从“令人喜悦”转变为“让人倾家荡产”。《鱼 不存在》


Megabits AI 并没有能力把你脑子里的东西变成现实。

你之所以这么觉得,是因为对自己脑子里的东西缺乏细致全面的了解,以至于 AI 随便填充的细节都被你轻易地接受。


北冥饼鲲

我还见过一些开源项目,自己clone完了编译→随便用;直接点readme里的链接下载,要付费。东西是一样的东西,只能说人各有所需……


忧虑改变不了明天的轨迹,却会偷走今天的安宁。


Cigarfee 因为有了好用的播放器(似乎已经存在了很久了,但我一直没想到去用),开始重新看电影,可称得上阔别已久,上一次认真看电影可能还是疫情前?《秋刀鱼之味》和《花火》,真好看呀,看电影好幸福…

网友语录 - 第57期 - 你如何叙述一件事,决定它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安子 Then love is not something you give or receive; it is the very nature of the Life that flows through you.


进入大学,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就是成年生活的开始,这意味着你能够自己做决定并应该为自己的决定负责。虽然大多数人在进入大学时候并没有准备好,这没有关系。成长毕竟是一辈子的事。好好磨合吧,年轻人们!(猛然瞅见镜子里有一张老气横秋脸)


Ashlyn He 其实不需要害怕这些情感的挫折,
也不用因为经历失败就否定自己。
正是因为这些经历,你才更有机会看见真正的自己。

他说了一句让我很有共鸣的话:

“你要怎么叙述这件事,就会决定它对你产生什么影响。”

这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
弗洛伊德说,过去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
而阿德勒说,是你如何解释经历,造就了现在的你。

我更喜欢后者。
因为它给人自由——
意味着你可以重新定义你的伤痛,
可以选择用新的叙事,去理解自己的人生。


有效解决问题的核心在于分解问题。


第二天早上,我走出蒙古包,发现自己置身于一座迷人的山谷。雾气已经消散,到处是鲜亮的绿色。云影投射在白雪皑皑的山峰上,阳光下的卡拉科尔河跳跃着。马群像碎芝麻一样,散落在起伏的山水间。(读到这里,我非常非常怀念在高山营地里的清晨,还有那遍地的金莲花呀...


当族群利益与政治算计纠缠在一起,情况就会变得更加复杂。无怪乎人们说,在吉尔吉斯斯坦,一切政治上的冲突,本质都是南北势力的冲突。话虽如此,当我打听到首都比什凯克与第二大城市奥什之间,没有公共交通(除了飞机),只能拼黑车时,还是感到有些不可思议。(其实也没有那么不正常...超过一定公里数,公共交通就会跨多个管辖区域,不容易协调


泽林 本地有个历史博物馆,展示方式是在室内还原了一百年前建立城市不久时的一条街。这条街上有报社,杂货店,理发店,教堂,学校...等等,都用当时的物件按照当时的方式布置来还原风貌,大部分房间都可以进入互动,有些房间比如铁匠铺甚至是全功能的,会有真的铁匠定期来现场表演打铁锻造。很有趣。

今天收到的博物馆邮件里写着,七十年代有一对情侣在这个博物馆相识相恋,索性就在这条假街道的假教堂结了婚,随后度过了幸福的五十年。邮件里贴出了他们时隔五十年的对比照片,一对年轻人变成了一对老夫妻,站在几乎相同的假街道的假教堂前面带着几乎相同的一脸幸福。

建筑因为人们使用它们的方式而获得了独特的意义。假教堂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一座真的教堂了吧。


乌兹别克人是定居民族,而吉尔吉斯人是游牧民族。乌兹别克人瞧不起吉尔吉斯人,而又惧怕他们的武力。乌兹别克人大都是农民、工匠、商人,而吉尔吉斯人喜欢在山间放牧,住在传统毡房里。他们不时劫掠乌兹别克人的马匹,只有当他们需要买东西时,才会下到乌兹别克人居住的绿洲城镇。这时,乌兹别克人就会大肆嘲笑吉尔吉斯人的愚昧无知,然后狠狠地敲他们一笔。(这种定居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在中国的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


仿佛为了安慰一个旧地重游的旅行者,我发现纳斯尔丁的骑驴雕像还在那里。纳斯尔丁是苏菲派的智者,在中国则被称为“阿凡提”。很多民族都认为纳斯尔丁属于自己,布哈拉人就认为纳斯尔丁生活在布哈拉。苏联电影的奠基人雅科夫·普罗塔扎诺夫也拍摄过《纳斯尔丁在布哈拉》的电影。

实际上,纳斯尔丁出生在今天的土耳其。他生前游走过伊斯兰世界的很多地方。他之所以为人铭记,除了因为他的智慧,更因为他被传曾反抗蒙古人对伊斯兰世界的侵略。我发现,从阿拉伯到中国,那些流传着纳斯尔丁故事的国家,不少都遭受过蒙古人的侵袭。


渊辞 “人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你原谅他们,是因为你自以为你的道德高于他人,这是极端的傲慢。”


fomalhaut 当你觉得事情多到爆炸时,请默念5小时原则。它说的是:大部分你觉得庞大如山、无比困难的单一任务,其实只要你真正潜下心去做,通常可以在5个小时内解决掉。


Marskay 你写了成百上千条微博、朋友圈或日志,有些是写给专门的人看的。但往往这个人看不到,不会看,也不想看。直到有一天,另一个不相关的人突然跟你说:“你写的所有东西我都看完了,我好心疼你呀~”你看,真正在乎你的人读的不是你的某条心情,他们想读的,是你的整个人生。


安子 You will change the world by changing your world.


fomalhaut 人要清晰自己的长板是什么,而不是一直在自己的短板上努力。(当然也不能放任短板不管


郝靠谱 拒绝别人的请求,越短越直接越好。“不行”。(短的力量。没有余地,告诉对方也不必要整花活。不行就是不行。)


我有一种感觉,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被推着走,被动着活着。就连刷手机也不是来自本心,只是坏习惯使然。这感觉很糟糕。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惯?害怕和这个世界失去连接吗?我不知道。RT@郝靠谱 现在用于严肃阅读和认真思考的时间好少啊,感觉好像已经在努力对抗“碎片化”了,其实并没有。


Dear Son My retirement plan

网友语录 - 第56期 - 朋友圈真正的观众,是你自己 -- 将来的自己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人们常说,已经太晚,不能回头了。但今天这个纪录片里有个人说。怎么就不能。就如一个人已经走到了悬崖边,向前一步就是万劫不复。这时候,为什么就不能回头,退回去又何尝不是前进呢?

非常有道理。 #看了 180度以南


一起发财 我是85后,按现在的流行词,就是妥妥的“老登”了,但我觉得现在不少00后、10后“老登”气质更重一点,社交短视频刷多了,总是一副天下大事无所不知,奋斗无用早早躺平的样子。我倒觉得真正的老登,不是年纪大,而是失去了追求真理、热爱自由、持续精进的心。


埃利斯 REBT是这样一种理论,它认为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的,人们带着这些想法,或者产生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悲哀、遗憾、迷惑和烦闷,或者产生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抑郁、暴怒、焦虑和自憎。

当人们按理性去思考、去行动时,他们就会是愉快的、行之有效的人。人的情绪伴随思维产生,情绪上的困扰是非理性的思维所造成。理性的信念会引起人们对事物适当、适度的情绪反应;而非理性的信念则会导致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当人们坚持某些非理性的信念,长期处于不良的情绪状态之中时,最终将会导致情绪障碍的产生。

非理性信念的特征有如下几项。①绝对化的要求。比如“我必须获得成功”“别人必须很好地对待我”“生活应该是很容易的”,等等。②过分概括化。即以某一件事或某几件事的结果来评价整个人。过分概括化就好像以一本书的封面来判定一本书的好坏一样。一个人的价值是不能以他是否聪明,是否取得了成就等来评价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他具有人性。他因此主张不要去评价整体的人,而应代之以评价人的行为、行动和表现,每一个人都应接受自己和他人是有可能犯错误的人类一员(无条件的自我接纳和接纳别人)。③糟糕至极。这是一种认为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将会非常可怕、非常糟糕乃至堪比灾难的想法。非常不好的事情确实有可能发生,尽管有很多原因使我们希望不要发生这种事情,但没有任何理由说这些事情绝对不该发生。我们将努力去接受现实,在可能的情况下去改变这种状况,在不可能时学会在这种状况下生活下去。

理性情绪行为疗法简单来说,就是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的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并与之辩论,从而达到“无条件的自我接纳”的境界。

大部分心理治疗的流派会比较倾向于使用或认知,或行为,或情绪的方法,但是理性情绪行为疗法是一种比较独特的流派,它三种方法都使用,并清楚地认识到认知、行为、情绪是相互作用的。所以,我们以一种情绪和行为的模式使用认知技术,我们以一种认知和行为的模式使用情绪技术,我们以一种认知和情绪的模式使用行为技术。


对钱的强烈欲望时常让人们做更多自私的事,也阻止人们做到REBT所说的“无条件地接纳别人” #书摘


我们不是被邀请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生活本身并没有意义,而是我们给了它们意义。我们赋予生活意义的方法是,决定什么是我们喜欢的,什么是我们不喜欢的,什么是我们特殊的目标和目的,从而为我们自己选择了意义。#书摘


朋友圈真正的观众是以后的自己。

网友语录 - 第55期 - 平和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Marskay 中国家长总是既要又要,比如他们希望孩子听话又独立,这就是矛盾的,“听话”的,服从性高的,就是独立性差啊……他们希望孩子在家里能够听他们发号施令,但出了门又一下成熟独立,能自己撑起来一片天。


电杆上的麻雀 文化就好比一条船,好人坏人都在一条船上,坏人导致船翻时无人幸免。除了船上的好人战胜坏人。

洁身自好不存在的,指责他人歧视也无意义,唯有该文化影响下的种族自己反思并进步一条路。在此之前只能认栽。


就拿中国文化来说,别说反思,敢说它不好的都被打成支黑了。好的文化氛围,首先难道不是容许所有的声音存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最喜欢的古话之一,但它不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是说一套做一套。到底是什么让这句我喜欢的话无法成为中国文化?


再换个角度,白人不是因为皮肤受益,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并不是白人没有坏人,而是普遍的白人值得信赖。普遍性就是文化塑造

我去过偏僻的中国小镇,也去过偏僻的澳洲小镇,一样的质朴但不一样的感受。

如果有一天白人受排挤,那一定是他们的文化出了问题,少数人的行为不会导致族群被排挤。


94%的人认为,他们的幽默感高出普通人水平;80%的司机认为自己比一般的司机技术好(包括因交通事故躺在医院里的司机);75%的商人认为自己比别的商人更有正义感……人们普遍对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抱有不切实际的乐观态度。(不然呢...乐观导致行动,是乐观者决定世界走向。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好的设定)


真正的英雄主义只有一种,那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仍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许绍雄还曾在个人社交平台账号出镜更新视频,视频中提到:“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这个世界什么都不公平,唯独时间最公平。如果你整天都这样:书也不读,运动也不做,花钱还不节制,没目标、没爱好、没期望,生活是不会自己变好的。多看看书,多赚点钱,少想点没用的事。努力不是为了得到更多,而是为了有得选。努力的意义,就是当好运来临时,你会觉得自己值得!”


阿鸭肚脐 一些如果十年前有人告诉我就好了的绘画tips:(致十年前的自己……)

先画轮廓,不要急着抠细节

画手从指尖开始画

画胳膊也从手的位置开始画

用两个眼睛画画

脸离画布远一点

坐直了画画

握笔松一点

有意识地放松肩膀。不要到了十年后才惊觉原来一直在耸着肩膀画画。身体僵硬画不好画

不急着背肌肉骨骼什么的,反正你十年前背到现在也还是没记住。还是先画轮廓,轮廓顺眼了里面乱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不会画的地方都简化成立方体

这世间万物都可以简化成立方体,会画立方体就会画所有东西了

手指不要画成面条

指甲在上头的面,画指尖要给指肚留出空间,要意识到手指是方的,这样就可以画出你一直想画的有立体感的手了

从正面看人的脸,也是能同时看到脸颊两侧的。意识到这个就会画有立体感的脸了

横平竖直,左右对称

用两个眼睛画画

画不好的时候去睡觉,不要死怼

放松身体,眼睛离远一点

能画好的,相信我


今天看到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很多人觉得自己活得太累,实际上他们可能只是睡的太晚 ...


Without an Aim in Life

Without ears, you can’t hear.
Without eyes, you can’t look.
Without a nose, you can’t smell.
Without a mouth, how can you talk?

Without a heart, you can’t live.
Without hands and arms, you can’t work.
Without knees, you can’t stand up.
Without legs and feet, how can you walk?

Without a face, you are ugly.
Without teeth and hair, you look old.
Without a head, you can’t think.
Without an aim in life, how can you succeed?


即使不想做码农,有心的人们照样可以写程序满足自己的需要。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好用的程序会比现在多的多。过去在网上遇到半成品只能一声叹息,现在我们可以在半成品的基础上指挥claude改吧改吧就能得到一个好用的东东。


西瓦 “当我们教导孩子不计较分数,而应关注努力尝试的勇气时,实际上也就巩固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我们要鼓励他们大胆冒险,持之以恒。我们要告诉他们,每个人都有局限和缺点,这很正常。努力尝试的渴望比掌握某种技能更为重要。我们要向他们表明,坦然面对自己的局限比执著于完美更为重要。”--父母的觉醒


赚够了就早点退休了,等60再退休还怎么造

(我好慌啊)


To really understand a concept, you have to "invent" it yourself in some capacity. Understanding doesn't come from passive content consumption. It is always self-built. It is an active, high-agency, self-directed process of creating and debugging your own mental models.

— François Chollet


从小到大,他惯常听见他以那快速的话锋抱怨校长,抱怨训导;抱怨将近三十年前招致他破产的金融波动;抱怨政治;抱怨天气;抱怨“外省人”•••

“从小到大,我在贫穷和不满中,默默地长大。”他说。他的小而饱满的脸,因多量的酒而愈益苍白起来。“家庭的贫穷、父亲的失意,简直就是绳索,就是鞭子,逼迫着我‘读书上进’。让我觉得,以家境论,以父亲的失意,我原本早就没有求学的机会的,”他说:“而我得以一级一级地受教育,读完大学,又读完硕士。”他面有怒色,“却从来没有人问过我,我自己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他砰砰地捶着胸脯说。

“你喝多了。”她温柔地说。

“孩子,你看,我们牺牲自己,让你往前走。你看,你一定得出人头地,”他讥嘲地说:“我们牺牲了没关系,孩子,走哇!往那个地方走,那个我们这一辈子想到却无法抵达的地方。——这就是他们。”他一会儿扬手,一会儿扬眉,表情十足地说着,于是便哼哼地笑了起来。


“没有人能审判爱情,”她说:“每一件不快乐的爱情,总有一方说被另一方欺骗、玩弄。〞

...

“—个爱上别人的人,包括我自己,总以为别人应当以对等的爱情回报她,”她幽幽地说:“却从来没有想过,这是多么明显的不公平。”

...

“在爱情上,女人要比男人诚实,比男人勇敢多了。” 然而他没有说出口来。

陈映真 《夜行货车》


早起 吃好 认真工作 休息 加上睡得好的话 那就是一个很美好的人生 所以大家都晚安


管埋员 经历过很多的人,会慢慢把生活的重心从“找寻幸福”移到“找寻平静”。没有什么比平静更值得寄托的了,平和的日子就是最好的日子


邢早早 我最近整个人的状态蒸蒸日上,欣欣向荣,活力满满。主要是我看开了,想通了,我大声骂了很多人,拉黑了很多人,任何让我不爽我就骂,我就站起来离席。这么活着太爽了,我早就该这么活着。我以前太“体面”了。


读《动物农场》:革命只把猪和猪的亲戚变成了人,其它动物还是过着悲惨的生活。


fomalhaut 当你把人生的价值定义为体验的时候,你的一切经历都是收获


KK 回答,我只是追随自己的兴趣,不管什么事情,只要我觉得有意思,就想去做。我不追求目的地,我追求的是内心的方向

其实也不是刻意追求,只要你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内心会自动推着你往下走。而且,遇到失败时,你能忍受下来,因为那是你喜欢的事情,你明确地感受到,只要坚持下去,以后会得到更多(内心的)补偿。

我做的项目,并非出于我想战胜别人或者战胜世界,而是出于我满足了内心的好奇心或者实现了创意。

回顾一生,我没有创造伟大事业,也没有创造出股东价值,但是我得到了内心的满足感,而且不是以自我放纵的方式。我以一种充满快乐、活力,没有焦虑、痛苦,也没有自负的方式,度过了人生。

网友语录 - 第54期 - 真正的和解,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而是从接纳彼此的不同开始

这里记录我的一周分享,通常在周六或周日发布。


March 我这两年一个很大的变化是遇事不再急着炸毛爆发了,现在会沉几天思考一下本质和真相,很多事几天后再看心境和想法完全不一样了。


不知道有多少人已经“认命”: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争不过这个社会,也不再想争。千百年来,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中从来就缺少这样一种观念:人生来就具有自由平等的权利的观念


我国办教育,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人说方的好,有人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我国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夏丏尊


武卫东:在我们的教育中,美帝是很分裂的——他们的技术是很棒的他们的思想是很落后的。


webto 犹豫就是想要,拖延就是不想做


蔡志忠漫画: 《人自己自相矛盾》 人是矛盾的! 既期盼能出列拔翠鹤立鸡群, 却又深怕自己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生而与众不同,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一面。 如果我们不发挥自己独特的一面, 而行为习惯价值观与大家都一样, 却又期望自己能出类拔粹……… 这岂不是非常矛盾


美嘉.rar 世界上真正胜利的只有两种人:心情好的和身体好的


闽南大翠花 一个人真正的觉醒,1%靠别人提醒,99%靠撞南墙


mywaiting 阅读是对专注力和语言运用的锻炼,这两点不花时间是学不好的 via 网友 (所以爱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吗?这可真是悲哀)


卢梭:只有一门学问是必须教给孩子的,那就是如何做人。(然而这怕是教不来,这个需要一生来体会。然而能早一点知道如何做人更可取仍是好的。)


龙应台:民主政府的效率低,是的,那是因为政府必须停下脚步来听人民说话,很费时间。可是,你要一个肯花时间来听你说话的政府呢,还是一个招呼都不打就可以从你身上快速碾过的政府呢?


管埋员 你可以对政治毫无兴趣,可你必须确信:政治对你却太有兴趣,政治绝不会因为你对政治不关心而放过你。所以,假如你不想作戏台上一具可怜的傀僵,给别人随心所欲地推来推去,你就别无选择,必须关心政治。这其实就是关心你自己。 ——《新华日报》1945年9月11日


RachelWu 我停止了对父母的改造。

周末家庭聚会,我妈又一次在亲戚面前抱怨我“不恋爱不结婚”。
换作以前,我一定会觉得无语,好几个月不联系。

但这次,我只是笑了笑,给她夹了一块她爱吃的排骨,
说:“妈,这事不急,缘分到了自然就来了。”
她愣了一下,没再继续说下去。

我经常花时间,试图纠正我的父母。
我教他们用苹果手机,给他们科普“界限感”,
发各种文章希望他们能理解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我以为这是“为他们好”,结果只换来了无休止的争吵和彼此的疲惫。

我们是在保护自己内心那个“不被理解”的小孩, 拒绝承认我们和父母终究是活在不同时代的、独立的两个人。

但家庭和亲情,都不是改造实验室。
真正的和解,不是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对方,而是从接纳彼此的不同开始


北极熊

现实困境总是会解决的。

回头看的时候就发现是自己的情绪放大了很多倍困难,其实困难本身是暂时的、没有那么可怕的。


Being Ready is a myth.
You start.
You suck.
You figure it out.
You get better.


安子 他人永远是自己苦的原因。 受害者思维总是觉得地狱是别人为我建造的。(虽然很违反直觉,但地狱真的都是自己为自己建造的。哦,忘了说,天堂也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