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ith “中文”

网友语录 - 第1期

绝对支配别人会产生大量的多巴胺,比吸毒还 high,而且成瘾。不要給他人這樣的機會。

不直接创造财富的群体,如果始终处在分配财富的有利位置上,而创造财富的群体又无法制约他们,那么其长期结果一定是经济停滞与社会衰败。

一张图说清英文地理术语 image

除了生病以外,所有的痛苦都是价值观带来的。

哈耶克说:金钱是人类发明的最伟大的自由工具。只有金钱会向穷人开放,而权力不会;

愿意放弃自由来换取保障的人,最终既得不到自由,也得不到保障;

一个富人得势的世界,总比一个只有得势的人才能富有的世界要好得多;

如果一个人不需要服从任何人,只需服从法律,那么他就是自由的;

为什么一些问题永远得不到解决?因为解决问题的人,正是制造问题的人;

如果允许人类自由迁徒,那人流的方向就是文明的方向。

米福根:恨可以登堂入室,爱却需要躲藏。

过去,我们将已知最耐用的材料用于整座建筑,比如说花岗岩石块,其成果仍令当代人赞赏、惊叹。但我们却几乎不再模仿这种行为,因为石料的采集、切割、运输和搭建都极其考验耐心,而耐心正是我们不再具备的品质。摘自《没有我们的世界》

网摘:"与其担心宏观经济,不如关注自己。你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往往比宏观经济对你的影响大得多。" 公司裁员肯定会对一个人产生影响,但是它决定不了你的未来,你自己才是最大的影响因素。 世界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说过一句话,可以用在这里:"如果你忧心忡忡,那是不必要的;如果你毫不担心,那么你需要担心。"

TNT007: 我可能比较老派,认为如果恋爱还需要技巧的话,那就不是爱情。爱情是双向的不可自抑的。

小青: I am who I am becoming.

网摘:作家兼冥想老师大卫·凯恩(David Cain)鼓励他的学生别当“好天气的冥想者”。同样,你也不想成为一名努力与否全凭心情好坏的运动员、作家,等等。当一个习惯对你来说真正重要时,你必须愿意在任何心情下坚持下去。专业人士不会因自己心情不好而改变行动的时间表。他们可能享受不到乐趣,但是他们仍能做到坚持不懈。

书摘:解码40亿年生命史

作者:尼尔 舒宾 (Neil Shubin)

2024-09-18 19:24:47
没有什么事情始于你认为它开始的时候。

2024-09-23 21:49:52
生物创新从来不是伴随着与之相关的巨大转变而出现的。羽毛并不是出现在飞行演化的过程中,肺和附肢也不是出现在脊椎动物登上陆地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些创新,生命史上的重大变革以及其他类似的转变将不可能发生。生命史上的重大转变不必等待许多创新同时出现,而是通过给已有的结构赋予新的功能来实现的。早在很久之前,创新的前体就已经存在了。事情并非始于你认为它们开始的时候。

2024-09-25 10:23:02
如果林奈认为蝾螈是造物的底线,那么其他人则将它们视为原始的,甚至是有魔法的生物。从老普林尼到奥古斯丁,哲学家将蝾螈想象成从熔岩、地狱或火焰中诞生的生物。对奥古斯丁而言,蝾螈是有人真的因诅咒而葬身火海的切实证据。奥古斯丁的观点源于一种说法,即蝾螈能抵抗火焰或从篝火中涌出。这些超能力可能反映出它们的某些生物学特征。正如水族馆管理员和蝾螈爱好者所知,一些种类的蝾螈喜欢藏身在腐烂的原木底面。在奥古斯丁的年代,人们捡拾柴火的时候无意间捡到了这些藏着蝾螈的原木。当他们点燃原木后看到蝾螈从里面跑出来时,无疑会惊呼“这是什么邪恶的东西”。

2024-09-25 11:15:21
你可以在蛋壳上切一个洞,让光线从蛋的侧面射入,然后将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里面的胚胎。胚胎开始于蛋黄顶部的一小团白色细胞。时间一天天过去,胚胎逐渐长大,出现各种可以识别的标志——头、尾、背部、翅膀和腿。这个过程感觉就像是一场精心编写的舞剧。最初,受精卵经历了一系列分裂,一个细胞变成两个,两个变成四个,四个变成八个,依此类推。随着细胞增殖,胚胎最终变成了一个细胞团。几天后,胚胎从一个空心球变成简单的细胞盘,周围的细胞负责保护和提供营养,并为胚胎发育创造合适的环境。最终,一个完整的生物体会从这个简单的细胞盘中孕育而出
注: 这不就是操作系统自举的过程吗?!

2024-09-25 16:42:51
当海鞘刚从卵中孵化出来时,它们长得像蝌蚪一样,可以自由地游动。后来它们经历了变态发育,沉入水底,附着在岩石上。如果有什么“蝌蚪”可以唤起人类的想象力,那就是海鞘的幼体了。它们自由游动的样子与成体一点儿也不像。它们有着大大的脑袋,通过前后摆动尾部来推动身体前进。在它们体内,一条神经管沿着背部延伸,还有一条结缔组织棒(脊索)从头延伸到尾;它们的头后甚至还有鳃裂。脊椎动物的假想祖先的三个基本特征,都可以在海鞘幼体中找到。

2024-09-25 16:44:07
然后,随着发育进行,这些特征又在海鞘幼体中消失了,或者至少那些从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来看重要的特征消失了。几周后,蝌蚪状的海鞘幼体游到了水底。在下降的过程中,它逐渐失去了尾巴、神经管以及几乎整条结缔组织棒,鳃裂变成了抽水装置的一部分。它附着在岩石上,在余生中将成为一台固定的“抽水机”。一条有着脊椎动物身体基础构造的小蝌蚪,会变成让人误以为是植物的东西。

2024-09-25 17:28:43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不变的理念才是所有多样性背后的基础,多变的现实物体只不过是理念的实体表现。从水杯到房屋,再到柏拉图,所有物体的多样性都可以归结为形而上学的本质,从中衍生出各种实体表现形式。

2024-09-25 17:34:55

…more

/var/log/journal 占了2.8GB,有没有办法一劳永逸的解决这个问题?

在 Linux 系统上,/var/log/journal 目录通常用来存储系统日志。如果这个目录占用了过多的空间,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来管理和限制日志的大小:

1. 修改 journald 配置

你可以通过修改 journald 的配置文件来设置日志的最大大小和保留时间:

  1. 打开终端。

  2. 编辑 journald 配置文件:

    sudo nano /etc/systemd/journald.conf
    
  3. 在文件中添加或修改以下配置项:

    [Journal]
    SystemMaxUse=500M
    SystemKeepFree=100M
    SystemMaxFileSize=50M
    SystemMaxFiles=10
    

    这些选项的含义如下:

    • SystemMaxUse:限制日志的总大小。
    • SystemKeepFree:保留的磁盘空间。
    • SystemMaxFileSize:每个日志文件的最大大小。
    • SystemMaxFiles:最大日志文件数。
  4. 保存文件并退出编辑器。

  5. 重新启动 journald 服务以应用更改:

    sudo systemctl restart systemd-journald
    

2. 清理现有日志

如果你想立即释放一些空间,可以手动清理旧的日志文件:

sudo journalctl --vacuum-size=500M

这条命令会将日志文件的总大小限制在 500MB。

3. 定期清理日志

你可以使用 cron 任务来定期清理日志。例如,可以设置一个每天执行的任务来保持日志的大小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1. 打开 cron 编辑器:

    crontab -e
    
  2. 添加以下行以每天清理日志:

    0 0 * * * /usr/bin/journalctl --vacuum-time=7d
    

    这样设置后,系统将每天清理超过 7 天的日志。

旧文搬运:《吴法宪回忆录-岁月艰难》读后

这篇博文是(2011年)从新浪博客迁过来的。新浪的编辑还有点人味,这篇没有彻底给删掉,给搁回收站了。转到这儿,看看点点是不是开明一点。

这本书是阮一峰在他的2010年终总结博客里推荐的。

读这本书之前,我对吴法宪的了解仅限于以往看到听到的一些官方说法,四人帮的帮凶什么的。对这本书一开始也没大重视,一个大老粗,文字能好到哪里去呢?不过既然阮一峰会推荐,这书肯定有可取之处。

本着看闲书的态度找到这本书的电子版,扔到kindle里,准备有一搭没一搭的看。

这书篇幅挺大,有八十余万字。一周前开了头,看了十来页,我就知道这本书我一定会全部读完了。

…more

旧文搬运:我的电子书

本文最初发表在今天已经死掉的点点博客。

我的第一个移动读书设备是黑莓8310。在那小小的屏幕上我读完了厚厚的一本《代码大全》。

后来买了吹的牛哄哄的号称读PDF多好多好的歌美S6000。屁,操作之慢让我忍不住想起我那只扔在一边的N73手机,阅读时间短不说,电量指示还超不准。读着读着,不定啥时候突然就没电了。

扔一边了,真可惜了8个G的容量。

然后就买了kindle3。刷了多看系统,这次看PDF真的爽了。更爽的是待机时间,充一次电能看两个礼拜。老早就听说这玩意屏不结实,所以入手大半年来,一直小心着小心着,生怕它那脆弱的小屏坏掉。然而,前几天悲剧还是发生了:要和儿子出去玩,我把kindle装包里,包跨在我胳膊上。我为了帮他找鞋子就趴在地上往沙发底下瞧,鞋子是找到了,可起身才发现包在我膝盖底下。啊呀呀,叫也没用,kindle3屏幕果然坏掉。在等待换屏的日子里,顺理成章儿子的iPAD成了暂时的替代。

原来iPAD也是看书利器。虽然最初沉甸甸地,好象有点受不了。可连着带了几天之后发现竟然有些适应了。反应敏捷,操控一流,彩色,大屏,十几小时的阅读时间,除了一点点反光让人稍微不爽,在习惯了iPAD的重量之后,我竟然有些爱不释手了。

要不要就此让那个kindle3成为往事?嗯,这事儿我看行。

2011/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