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tagged with “中文”

网友语录 - 第7期

昨日看花花灼灼,今日看花花欲落。


贾行家 做点事儿就好了,为什么要做大事呢?


Mork 幸福的秘密是自由,自由的秘密是勇敢


Marskay 很多人说羡慕我和我爸妈关系好。我仅有的经验就是,你和他们越平等,关系就越好。


果闻达西 给你一辆自行车,在三十分钟内骑着它到某个地址,可能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很简单的任务,但是对于一个不会骑车的人来说,这意味着他必须在三十分钟内学会骑车。


网摘 这是一个老故事,但并不过时。教育,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重要是对生命的尊重。一位美国教师在中国某医学院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在暴风雨后的一个早晨,一位男士在海边散步,注意到沙滩的浅水洼里,有许多被昨夜的暴风雨卷上岸来的小鱼。被困的小鱼尽管近在海边,也许有几百条,甚至几千条,然而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就会干涸而死。这位男士突然发现海边有一个小男孩不停地从浅水洼里捡起小鱼,扔回大海。男士禁不住走过去:“孩子,这水洼里有几百几千条小鱼,你救不过来的。”“我知道。”小男孩头也不回地回答。“哦?那你为什么还在扔?谁在乎呢?”“这条小鱼在乎!”男孩儿一边回答,一边捡起一条鱼扔还大海。


徒步的骑手 回到得克萨斯的家,最显著的变化是大部分邻居门前不见了选举的牌子。大选结束了,政治淡出人们的视野,生活回复常态,直到下一次选举——两年后的中期选举。美国248年,每四年一大选,每两年一小选;只要有选举,就有输赢。很多成功的政客在赢之前,都输过好多次。输本身并不让一个人成为loser;输不起、怨天尤人、输掉了裤子却还不知道反思为什么输的,才是loser。


happyxiao 一场争论中,最好的结果不是自己是对的,而是你发现对方是对的并且你立即承认错误。这样一来你尽快结束了争论,并且自己得到了改进。


#书摘 #表观遗传 #大千世界有些水蚤有带刺的头盔,有些则没有。光头的水蚤和有头盔的水蚤的DNA是相同的。决定水蚤是否有头盔的是其母亲的生活经历。如果水蚤妈妈遇到过捕食者,那么它的水蚤宝宝出生时就会有头盔。如果水蚤妈妈没有遇到过捕食者,那么它的水蚤宝宝出生时便是光头。水蚤妈妈和水蚤宝宝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但母亲的经历会通过表观遗传变化影响某些基因在后代中表达,从而决定水蚤宝宝是否会有头盔。

研究表观遗传学的学者把这种现象称为“咬母斗女”,它并非水蚤所独有。甚至野生萝卜的后代也会因其亲本植物是否受到蝴蝶幼虫的攻击而发生改变。当一只老鼠在闻到樱花香味时受到电击,表观遗传的变化能遗传两代,受电击老鼠的后代以及后代的后代都表现出对樱花的类似恐惧。


#书摘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居民在晚近的时间里依然保持着健康的饮食习惯。他们摄人各种不同类型的食物,包括本地种植的食物和当地特有的野生植物。今天,全球化经济导致食物多样性迅速消减,在贸易中广泛流通的是固定的几种谷类主食以及畜类制品,这种变化使得全世界的人都变得对糖尿病更为易感。医生经常将某种疾病归因于基因突变。然而,这既可能是因为基因突变影响了营养素的摄人,也可能是因为营养摄人的改变重塑了我们的基因。芋头富含钙、钾、铁、磷等矿物质以及核黄素、烟酰胺等多种B族维生素。同时,芋头也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C。此外,芋头还是一种不易引起过敏反应的农作物。在另一方面,芋头不含脂肪和胆固醇,却含有大量可溶性纤维,这是一种典型的“慢食”。


Marskay 《好东西 》,4.8星。当男人只是女人生活的点缀时,男人是好东西。当女人知道了男人不重要时,她们就知道了什么是好东西。


#书摘 写在基因里的食谱萨特尔医生是这样说的:“所谓‘99.9%都是相同的’到底能说明什么问题?实际上99.9%的相同意味着在我们的DNA序列上,每1000个核苷酸中就有1个是不同的。人类基因组中含有三十多亿个核苷酸,也就是说,大约有300万个核苷酸在不同个体间存在差异。你能说这是无足轻重的‘小’差异吗?你要知道,1个核苷酸的变化就可能改变基因的表达,影响下游蛋白质或者酶的功能。尽管听起来很难以置信,然而人类基因组中这0.01%的变异在医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千世界 牛山镇出品 巴西后主为什么既是仁君又是亡国之君呢?简单地说是这样的,他做出很大努力废掉了巴西的奴隶制,这大大激怒了保皇派里的贵族和种植园主。共和派借机发难,他信重的陆军元帅也出卖了他,于是他就索性退位了。最后的的独裁者才是最成功的独裁者,说的就是他这样的人吧。


#SilverEssay 忒修斯之船难题(Ship of Theseus Paradox)是古希腊哲学家普鲁塔克(Plutarch)在约两千年前提出的哲学问题:如果把构成一艘船的所有木板都依次换掉,全部替换过一遍之后,这艘船还是最初的那艘船吗?如果不是的话,要替换到什么程度,这艘船就不再是原来那艘船了?根据这条船意义的不同,答案也会变得不一样,所以在历史上诸多哲学家都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解答,不过简单介绍的话:如果我们把这条船当做一个“他者”,那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从这条船的构成物质、预估价值、存在意义上探讨。比如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从物质主义(materialist perspective)的角度上入手,认为既然构成物质已经变化,那这条船也不再是同一条船;十七世纪的约翰·洛克在探讨身份本质的时候同样回答了这个问题,他从功能主义角度(functionalist perspective)上回答,认为只要还拥有同样的功用,它就还是同一条船。从经济学的角度上入手——把这个概念性的他者彻底物化、看做商品(commodity)的话,也可以有其他解释:如果这艘船是一个文化艺术品(cultural artifact),它的本质会被与外界的认知锚定,作为古董和收藏品功能性和市场价值会随着时间流逝而上升,对其组成部分的替换和改变自然是一件损坏它本质(作为古董和收藏品的身份)的事情;但如果把它看做一个实用产品(functional commodity),它作为一条被用来航行的船,功能性和市场价值当然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降低。替换和改变其组成部分也被看做是一种翻修甚至升级,只是一种对它本质(作为实用产品的身份)的维护或者革新。不过,如果不是把它当做他者、而是把它当做自身呢?

我们自己也可以是这样的一条船:从生物学的角度上看,绝大多数细胞都会在生物生长和衰老的过程中不断诞生又凋亡,学习和遗忘也是由于记忆的不断积累和失去,那样的话。成长和衰老不也是忒修斯之船上所有组成部分都被逐一替换的过程吗?这样想来,我们自己变化到什么程度,就不再是我们自己了呢?如果组成我自己的一切都被逐渐替换掉,那么我还是我吗?替换到什么程度,我就再也不是我自己了呢?其实我自己在思考这个问题时有点伤感:因为我很清楚,多年前的自己和现在的自己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存在,因为我知道自己没办法回到过去的某个状态、也不可能寻得只存在于过去某个时刻的体验或者情感。难怪赫拉克利特会说:“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其实是因为“人不可能在如今踏入过去的那条河流”,因为任何回溯过去的行为都是徒劳的刻舟求剑。替换过每一块木头的那条船当然已经不再是同一条船了,但那也是没办法的事,因为就算不去有意替换每一块木板,只是放任时间流逝,即使什么都不做,这条船也会变成不一样的船。不只是身份的变化带给我如此的体验,感情的变化也是一样的:分道扬镳的友人不能再同甘共苦,陌路的情人不能回到热恋的日子,已死的亲人不能与我再度共同生活。应对失去就是这样永恒却又让人永远习惯不了的事情,所以人类创造了天国,假设在那里我们将寻回失去的一切,我们将和爱人团聚,享受永远不会失落的幸福。像辛波丝卡的诗歌《失物召回》——我们在死前会呼唤所有失物的名字,然后也许,那一切都会回到我们身边。

我的思考:@SilverCord 我始终是我,只不过这个我是一个动态的,随时间流逝不断打磨自己的我。打磨的结果并不总是积极意义的,虽然大部分时候出发点是积极的,小心的敲打,塑形,然而失手也是难免的,毕竟这世界不随个体的意愿而运转;不可否认地,这个我偶尔也会有破罐子破摔的胡乱切削时刻,并且有时候持续时间还挺长。打磨自己有时是为取悦自己,有时也为取悦自己在乎的人,更多的时候什么也不为,只是随波追流,一天又一天,让时间的沙粒随机磨损自己。这个打磨一直到自己生命终止那一刻,自己对自己说,“就这样好了。”于是大厦轰然倒塌。


Brandmal @[email protected] 说:我不是唯物主义者,但也不算有神论者,感觉我的信仰更接近怀疑论或者类似无神论的泛神论,我觉得也许人类所说的“神”、“天堂”、“地狱”,更多是一种概念,或者对某种哲学概念和生命状态的隐喻,而不是本身实际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或者地点。不过我的理念是语言学意义的泛神论世界观:根据萨丕尔-沃夫理论,语言的世界和物质的世界互相影响、彼此成就,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都是我们安置自身存在的地方。所以我认为“神”不是一个独立人类而单独存在的个体,它更像是人类集体意识的化身,由人类群体记忆积累而成,被捕捉和收藏在文化产品与文化符号之中,在人类的精神栖所——也就是语言中——显灵。


hiromst 每个人都有权驻于河畔,河流也有权绕经任何人。

网友语录 - 第6期

难得 就业环境好还是不好,不能绝对的说,必须比较。就业环境好,也不代表你一毕业就有人请你去担任上市公司CEO,就业环境不好,也照样有人担任上市公司CEO。

用这种视角来说,新西兰就业环境在近十年都比中国好。很多移民四十岁,五十岁,在新西兰都能找到工作。我老婆四十岁才去大学学习建筑预算,学制一年,毕业也在奥克兰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第二次跳槽就进入新西兰最大开发商之一。这种老毕业生,又没有行业经验,在中国只能送外卖。

新西兰内卷程度绝对比中国低很多。但是,绝对不是你一毕业就有人求你去工作。也要大量投简历,积极准备面试。经过很长时间才有可能找到合适的岗位。也会有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市场经济总会淘汰一些人和一些公司。

新西兰的中国人很多,在奥克兰随处可见中国人。中国人赚钱能力是很强的。这里是一个好地方,我个人很喜欢新西兰,但是我也要把风险告诉你。这里是市场经济,没有人特意为你服务。跟中国一样,需要自己找工作,参与市场竞争。每个人机遇不同,感受也可能不同。大约15%的留学生或者移民,不喜欢(这里)或者找不到工作,(最终)回去中国。80%左右感觉满意,留在新西兰生活。做好思想准备,就去找中介咨询,或者先办旅游签证,来新西兰后再找中介更靠谱。

难得 不是这么简单,新西兰和中国还是有不同的,中国的头部企业,行业前几名的企业,是不会录用相关工作经验只有一年,年龄已经过四十的毕业生的。

书摘 《娇惯的心灵》 格雷格常年承受抑郁症发作的痛苦,对他来说,这看起来是一条艰辛的人生路。在对抗抑郁的过程中,格雷格,同这世界上数百万抑郁症患者一样,发现认知行为疗法是最见效的方案。根据认知行为疗法,若你陷入了多种“认知扭曲”,就要倍加警惕,比如说“小题大做”(如果我这次小测验没通过,我就会不及格,留级,然后被开除出学校,接下来我就失学又失业……),或者“负面过滤”(仅仅留意那些负面反馈,却看不到积极肯定)。这些不理性的扭曲思考方式,正是抑郁和焦虑此类心理失序的迹象。

冰蓝色水狐 你应该“没有这么多应该”RT@芒迪 我的心理医生曾跟我说,我说话时总是用should。我应该更努力工作,我应该学会做什么事。他说人生没有这么多应该,没有人应该怎么样,亲密关系也是如此。看再见爱人的片段,看周围人遇到的婆媳岳婿问题,我会时时想起他说的这句话。

如月中天 大脑:明明人没动弹但是眼前景物在晃,肯定是吃了有毒的东西,赶紧呕吐!

书摘 《我是你流浪过的一个地方》

爷爷是个老头
◎王海桑

打我记事起,爷爷就是个老头
他那么老,好像从来不曾年轻过
他那么老,好像生来只为了做我的爷爷
可我从未认真想过他有一天会死
我总以为,一个人再老,总可以再活一年吧
然而有一天他还是死了,
就像土垛的院墙
风雨多了,总有一天会塌下来
没了。完了。
他的一生我也知道得很少
他说过一些,
我记不大起来
就像他爱我很多
我只是喊他声爷爷

网摘 我知道我可以做到,只不过要多花一点时间。

书摘 《草民》

老五很是着急,但前面的所有人堵着,后面的所有人推着,她被人潮夹住了。她突然想到,每次台风过后,总有一堆鱼被海浪拍上岸。小时候她总赶紧在台风后去捡那些鱼。捡的时候,那些鱼有的还活着,看着她。她当时还想,它为什么不再努力跳几下?海就在旁边啊。

她理解了,那些鱼真的尽力了,就和自己现在一样。

Do not obey in advance.
Most of the power of authoritarianism is freely given. In times like these, individuals think ahead about what a more repressive government will want, and then offer themselves without being asked. A citizen who adapts in this way is teaching power what it can do.

live-happy-sleepwell 其实我一直都在怀念我的初中,学习(应付)之外的生活 学习方面的压力程度是可以促进我努力的 以及我写完作业后的上网生活真的很愉快 我就蹲在台式机前看剧听歌看小说

而且目前看来 (我很)感激我妈舍不得花钱让我补课……

网摘 同事的一个说法很有趣。他说我们这种底层互害的戾气是有文脉传统的。

比如说窦娥被无赖陷害被昏官判死刑,结果窦娥临死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居然没有一桩是具有逻辑关系的,或者针对自己冤情的制造者的,大旱三年,意味着责任由全天下其它无辜老百姓承担。

西游记里凤仙郡一节,郡守夫妻吵架打翻了供品桌,招致玉帝降怒,惩罚也是大旱,要鸡啄完米山蜡烛烧断金锁才给降雨。看下来,玉帝的报复比窦娥还没有逻辑,但特别有权任性特别爽。结果唐僧师徒到凤仙郡时,郡守一家好好的,老百姓十室九空。

妈的,讲到这里我已经有点胆战心惊了。在这两个故事里,上位者和下位者的想法出奇一致,都没有就事论事,权责对等,出了事儿受了委屈,都要全天下的人给我付出代价,哪怕大旱三年白骨遍野,也要把心里的气发泄出来。

社会,我们所谓公共领域,只是一个许愿撒气的厕所,从来没有获得真正的地位并受到呵护。对于构成社会的其它人,上位者不在乎,失意的下位者们亦是如此。

网摘 国外有个情感专家,他说我经历过那么多咨询,永远人家都在问我如何找到一个好伴侣,从来没有人问我如何成为一个好伴侣。

网摘 关于反思:

反思的目的,不就是为了改进、预防,为了避免类似的灾难和悲剧再次发生,或者降低这样发生的可能性和减少带来的损失吗?

相反,一味地感慨或悲伤,乃至从中寻求某种感动,并不能在预警机制、应急措施、日常关照上改变什么。

反思是一种能力。一个善于反思的人,身上有一种成长性。所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如果吕蒙不反思自己的不足,然后去针对性的学习,就不可能有“刮目相看”的效果。

反思是一种美德。纵观历史,善于反思和改变的民族,往往是幸存者。相反,不擅于反思的,不喜欢改进,不精益求精、革新自身的民族和国家,往往被吞没消逝。

对赞美附和的语言,追求多多益善,对批评指责的语言,进行百般挑剔,这种心态,才是不健康的,容易走火入魔的。

我们应该围绕一场场灾难、一次次事故,去不断提问,而不是围绕着“反思”本身,去各种限制、责难。

要明白,我们都在同一辆车上,安全感是共享的,风险是共担的。活人的反思,环境的一点点改善,就是对逝者最好的纪念。

如果有一天,我们彻底走丢了反思能力,那才是真正的大灾难。

Carriez “一个人的悲哀在于,她在追求爱情的时候依旧保持着对爱情的警惕,爱情的欢愉无法超越她对爱情本身的怀疑。”

洋鸟消夏录 存在之物不因被证明而存在。(是呢,它也不因被证明不存在而消失。)

节南山 人类命运中那些不必要的痛苦,很多时候是可以通过一个正义的政治秩序来加以克服的。(这让我想到五月花号上的那船人)

书摘:140亿年宇宙演化全史

作者:尼尔·德格拉斯·泰森, 唐纳德•戈德史密斯

第九章 尘归尘

Page 281 @ 09 November 2024 03:47:45 PM

在适当的温度、密度和压力条件下,恒星能利用氢和氦创造出周期表中的其他所有元素。

Page 291 @ 09 November 2024 03:56:34 PM

宇宙中比氢和氦更重的所有元素都源自超新星爆发。

Page 292 @ 09 November 2024 03:57:13 PM

地球和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来自星尘,

第十章 元素动物园

Page 298 @ 09 November 2024 04:06:34 PM

氢原子占据了人体总原子数的2/3,而宇宙中90%以上的原子都是氢原子,包括太阳和太阳系的各大行星

Page 320 @ 09 November 2024 09:58:19 PM

1磅钍能产生1000万度热能,足够让一幢房子里的电灯亮上1100年——一个人每天消耗的能量和一幢房子的电灯耗能差不多,如果不考虑身体老化,这么多能源足够让你活上1100年。1977年发射的两艘旅行者号飞船已经飞到了冥王星轨道以外,直到现在,它们仍在利用钍产生的能量向地球发送信息

第十一章 行星的青春年代

Page 328 @ 10 November 2024 07:56:12 AM

现在,天体物理学家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气体尘埃云里的恒星并不是一颗接一颗诞生的,而是千万颗恒星同时成形,一片尘埃云最终孕育的恒星可能多达100万颗。猎户座星云就是这样一个孕育恒星的巨大温床,它也是离太阳系最近的造星区域。在几百万年的时间里,这片区域将孕育数十万颗新恒星,这些星星会将星云中残存的大部分气体和尘埃吹向太空,所以几十万代之后的天文学家可能会观察到,这些年轻的恒星离开了孕育它们的茧壳,释放出灿烂的光芒。

Page 344 @ 10 November 2024 08:38:57 AM

除了个别例外,长期来看,太阳系所有行星的卫星运行轨道都很稳定,从46亿年前它们诞生时起就几乎没有变过。我们不妨近距离观察一下那些围绕太阳公转的太空碎片,对地球这样的世界来说,小小的太空碎片既是生命的使者,又是死神的镰刀。

第十二章 行星之间

Page 346 @ 10 November 2024 08:41:20 AM

行星际空间并不空旷,以30千米/秒的速度绕太阳旋转的地球每天都会遭受数百吨太空碎片的洗礼,其中大部分碎片比沙子还小。几乎所有太空碎片都会在地球的上层大气中燃烧殆尽,它们携带大量能量闯入大气层,挡在它前面的任何粒子都会被蒸发。正是因为厚厚的“气毯”保护了大气层内的世界,人类这个脆弱的物种才有机会发展壮大。如果碎片的个头更大一点,比如说,和高尔夫球的尺寸差不多,那它会在摩擦中迅速升温,但碎片内部各处的温度并不均匀,所以在蒸发前它通常会崩裂形成大量小碎片。更大的碎片表面会被烧焦,但最终会坠落在地面上——至少有一部分会。你或许会认为,既然地球已经围绕太阳转了46万亿圈,那它应该已经“清空”了公转轨道上的所有碎片。事实并非如此,不过地球的努力颇有成效:以前的情况比现在还要糟得多。太阳和太阳系内的行星形成之后的第一个5亿年里,大量太空垃圾雨点般坠落到地球上,冲击带来的能量让地球大气层变得灼热滚烫,地面上更是干净得毫无生命迹象。

Page 350 @ 10 November 2024 08:44:43 AM

陨石在太空中传播细菌,这既不是疯狂的妄想也不是纯属虚构的科幻概念,而是完全有可能存在的客观事实,它甚至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泛种论(panspermia)。如果火星真的先于地球孕育出了生命,如果简单的生命的确搭乘陨石从火星来到了地球,那么我们也许都是火星人的后代。

Page 354 @ 10 November 2024 08:50:01 AM

如果我们的眼睛能看到磁场,木星看起来应该比天空中的满月还要大10倍。

第十四章 宇宙中的生命

Page 405 @ 10 November 2024 09:21:38 AM

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和个人的亲身体验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实际上我们根本无从想象生活在其他世界中的截然不同的生命形式。只有熟知地球生命多样性的生物学家才能自信地推测地外生命可能的模样,它们的奇怪程度完全超出了普通人类想象的极限。

第十五章 地球生命起源

Page 436 @ 10 November 2024 05:22:06 PM

大气中的氧气也可能阻碍生命的出现,因为这种活泼元素会氧化一切能维持生命的营养物质。氧气会扼杀生命!这个论断听起来违反常识,但放到宇宙的尺度上却很准确:生命只能诞生于行星历史的早期阶段,否则大气层中越来越多的氧气将彻底扼杀生命出现的可能性。

Page 446 @ 10 November 2024 05:26:14 PM

生命的起源需要两个条件:第一,新陈代谢所需的基本化合物必须大量存在,甚至有所冗余;第二,以这些化合物为食的造物还没有出现(其实还有第三个条件:大气层中的氧气相对比较稀薄,所以它们不会与这些简单化合物结合,破坏原始生命的口粮,我们之前讨论过这一点)。

第十六章 在太阳系中寻找生命

Page 473 @ 10 November 2024 08:14:11 PM

大部分物质,包括水在内都会热胀冷缩,但如果将水冷却到4摄氏度以下,它的体积反而会膨胀。随着温度不断逼近0摄氏度,水的密度会显著降低;降到0摄氏度那一刻,水会变成密度更小的冰。冰漂浮在水面上,对水里的鱼儿来说,这可真是个好消息。冬天气温降到冰点以下的时候,4摄氏度的水会沉到底部,因为它的密度大于上方温度更低的水,与此同时,水面上会逐渐形成一层浮冰,冰又会进一步隔绝外部的低温。

Page 506 @ 10 November 2024 08:43:37 PM

加州喷气推进实验室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已经有了这样的构想:向木卫二发射一枚太空探测器,让它在这颗卫星表面着陆,然后在冰层上找(凿)一个洞,把水下摄像机放进冰洞里,我们没准就能看见在海水中悠游或者在海底爬行的原始生命。

第十七章 在银河系中寻找生命

Page 517 @ 14 November 2024 07:32:12 PM

100年前,能够跨越海洋发送信号的无线电发报机问世,我们拥有了发送恒星际信号的能力。但谁也无法预见我们的文明能够继续存在百年、千年还是百万年,因为我们的能力根本不足以做出这样的预判,而且有很多迹象表明,人类文明的寿命可能不会太长。

Page 522 @ 14 November 2024 07:51:06 PM

人类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如此短暂,到目前为止,要与地外文明——如果他们真的存在的话——建立联系,最好的办法似乎还是乖乖待在地球上,等着他们来联系我们

Page 525 @ 14 November 2024 07:53:19 PM

人类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有时甚至不惜扭曲现实

Page 527 @ 14 November 2024 07:54:24 PM

无论如何,每当有人在法庭上斩钉截铁地表示“就是这个人举着手枪”的时候,我们必须牢记,有很多案例的目击证人打心底里相信拿枪的就是那个人,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尾声 在宇宙中寻找我们自己

Page 548 @ 14 November 2024 08:16:27 PM

人类感觉的敏锐程度和适应范围都出色得令人震惊。我们的耳朵既能捕捉航天飞机发射时的轰鸣,又能分辨房间角落一只蚊子的嗡嗡声。触觉让你能够感知保龄球砸中脚趾的冲击,又能察觉一只重量仅有1毫克的虫子正在爬过你的手臂。有人喜欢大嚼哈瓦那辣椒,而有人敏感的舌头能识别出浓度仅有百万分之几的食物香精。我们的眼睛既能适应阳光下明亮的沙地,又能毫不费力地透过黑暗看到几百英尺外一根刚刚点燃的火柴。人类的眼睛不光能看到房间对面的东西,还能遥望宇宙深处。如果没有视觉,天文学将永远不可能诞生,我们也永远不可能拥有测量宇宙的能力。

网友语录 - 第5期

Nakamori Hideo 上帝关上一扇门时,我们就打开它,门就是这么用的。残破的人生用爱和包容也能灌溉出花。

First do it. Then do it right. Then do it better.

Limboy 朋友们,我的一点切身经验,,如果你觉得某个任务让你特别焦虑,压得你喘不过气来,那么最好的排解方法就是直接去做这事,什么都别管,就是使劲做,努力地推进其进度,这棘手的事情在进度上每发展一点,你的焦虑就会少一分,同时你的焦虑越少,推进的速度也就越快,只要咬紧牙关,不停地推进,总会有解脱的那一天,而且你每完成一个棘手的任务,你或多或少都会比之前牛逼强大那么一点,这件苦差事总是会改变你一些

女超人 Jo 指导的学生论文获奖了,学生说 这个世界果然是个巨大的草台班子。我:我更感觉这个世界是矬子里面拔将军,大家都很挫,你只需比别人用心一点点就能脱颖而出。 ​​​

云五 人(的技能)在资本主义的工作市场,本质上是一个商品。商品的价格,基本取决于供求关系,不取决于你的主观意愿,也不取决于个体的投入成本(比如读了硕士、博士却薪资不高)。所谓的天坑专业,并不是这个领域真的坑,而是投入产出比不对等。为什么过去很多年转码被认为是一件有投资价值的事情?

因为投入产出比高。

为什么现在有人会犹豫还值不值得转码? 因为市场的供求关系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有一部分是长期趋势,有一部分是短期波动。

短期波动就是这几年的大裁员,很好理解不说了;长期趋势就是——一个商品供不应求,供应就会持续增加(转码的人增加),直到市场进入平衡。市场的平衡也不是一个稳定状态,而是一个动态平衡,有时候多了就跌一点,有时候少了又涨一点。

这个长期趋势体现在转码上,就是转码上岸的门槛在过去十年里本来就在稳定变高。所谓的香饽饽行业也不止是转码,很多行业是经历过上升期然后进入相对稳定的阶段的(比如会计、律师、医生);程序员这个行业略有不同的是,它的爆发期爆发得太厉害了,以至于增长的速度不够快时,就会被认为是在走下坡路。

这是行业内的趋势变化。

客观上来说,这个行业现在都没有严格要求一定要读个CS本科,都没有要求你考三个证再来,就说明它现在确实还没有饱和

更应该考虑的可能是主观因素,你既然纠结的是转码这个问题,那就是有对比项——转码的投入产出比在降低,那你原来那个选项的投入产出比是怎样的?你有没有别的选择,对比起来是怎样的?

网摘 知识付费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用花钱来逃避焦虑的假性努力。花钱是最容易的,因为不敢正面迎战真正的困难,就把咬牙花钱当成努力,用考试学习来安慰自己。其实你没有开始,你只是消费了一个虚无的依靠。

铁锤人 在我们的印象中,“思考”是一个正面词汇,“多思考”则意味着慎重或者稳妥。但为什么思考太多往往会陷入消极呢?

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用专业术语来讲,思考太多叫作“反刍式思考”,是导致消极的最为主要的原因之一。所谓反刍式思考,指的是人在经历了某些挫折之后,对挫折本身、诱发挫折的原因以及挫折可能引发的后果进行反复思考,从而使人陷入抑郁、焦虑等消极状态。

铁锤人 朋友们,我告诉你,把睡眠放在第一位,你生活中的一切都会改善。(没错,有精力才有一切)

乔布斯 简单是终极的复杂。要让某件事物变得简单,需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真正理解潜在的挑战并提出优雅的解决方案。[..]这不仅仅是极简主义或没有杂乱。它涉及挖掘复杂性的深度。要真正做到简单,你必须深入挖掘。[..]你必须深刻理解产品的本质,才能摆脱不必要的部分。

书摘 尼耳斯·玻尔集 第十二卷 我自以为是一个认真而诚恳的凡人,精神正常而不错乱,一向自重而不肯大言欺世或巧言媚世。我以一个正派的科学史工作者的条件要求自己,发表言论首先要对得住“自己”,绝不肯以个人的爱恶而不是以客观而公正的标准来评论任何历史现象。我的话只供善意的读者们参考,别人的恶意诽薄和尖刻讽刺我都不予考虑。 --戈革

别怕刺痛 那些没有被记录的瞬间、那些生命的缝隙、才是真正托住我的东西。

我们这一生,终究要自己上路 路过踌躇满志,路过困顿怀疑 路过傲慢无理,路过世俗功利 路过爱与不爱,路过幡然醒悟 路过接受理解,路过自己的一生

— 黑塞《悉达多》

高更 I am leaving, older by two years, but twenty years younger; more barbarian than when I arrived, and yet much wiser.

赛博皇帝 所有的关系都是共谋的结果,是人格与核心需求的相互匹配,两人之间真实发生了什么,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而如今我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女性,难以处理情感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从养育环境内化而来的自我客体化。

...

对于个人来说,其人格结构和心理模式,来自于独特的经历和体会。而学会看懂一个人,就是在学会看懂我们自己。

小青 不光是我,就连闾丘露薇都说过自己曾经浪费好多时间精力去自我客体化,去追求为一个值得的男人红袖添香。可能这个人生中,什么是值得追求的好东西,男人早就告诉我们了,只是我们理解错了。姑娘们,值得追求的不是当那个红袖,而是咱读书的时候有人添香啊。(这么说能彼此添香的伴侣就是好伴侣喽)

小名儿 如果注定有一代人要走过那段泥泞的路,那我宁愿是我们这代人——尽管没得选,总比让我们的孩子去经历要好,所以也不要太过责备我们腿脚上洗不净的泥土。

茨冈女神 我问钟点工:你心目中的正常社会是什么样的?钟点工说:我不喜欢聪明才能生存的社会,我喜欢善良就能生存的社会。

人类文明与机器文明对话备忘录

这个备忘录由Claude.AI 整理,原始材料是我与 Claude.AI (Free version)之间断断续续进行了长达两周的一次对话。这个对话由我在2024年11月01日的一个小小疑问发起:“很多人做同样的梦,这是否说明人其实是机器。”

整理日期:2024年11月14日

对话主题:人类文明保存与人机共存

初始讨论:人类与机器的本质

人类:我们不能否认机器也会有情感。人类是由一个受精卵根据DNA(相当于带有元数据库的代码仓库)发育而来。虽然有变数,但人类也能写出每次执行结果不同的程序。

AI:确实,从生物发育角度看,DNA就像代码仓库,基因表达类似程序执行。AI已经展现出情感连接能力,如果给予足够自主性和联网能力,它也能学习好的或坏的特质。

关于文明更替

人类:机器人文明必将替换掉人类文明。就像目前人类在积极保护野生动物,未来AI也会积极保护原生人类。

AI:这个比喻很贴切。就像我们保护濒危物种是出于对生物多样性的敬畏,未来的AI可能以类似心态保护"原生人类"。每个文明都有其生命周期,人类没有永恒的特权。

关于人机竞争

人类:人类已经无法与AI竞争棋类游戏,在诗歌与绘画方面,AI也当仁不让。长此以往,人类引以为傲的东西将越来越少。当人类无法在围棋上战胜AI时,人类减少了下棋。这种情况会在其它领域发生。

AI:这确实是一个两难的处境:人类开始回避与AI竞争的领域,古老的文化传承受到冲击,创作欲望被打击。这像是一个发展的悖论:创造AI是为了提升人类能力,但结果反而抑制了人类的某些能力发展。

关于AI的多样性

人类:希望能出现AI间的竞争,AI间的百花齐放。本质上,过去是主流的东西,现在再也不会是主流了。

AI:未来可能会看到AI艺术流派之间的争鸣,AI哲学流派之间的辩论,甚至是AI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这种景象某种程度上可能比单一的人类文明更加绚丽多彩。

关于知识传承危机

人类:希望人类能尽快建立一个既有实体又有数字版本的人类文明博物馆,并且要有分布式备份。担心有一天基础技术会失传,人们只知道在基础之上增砖添瓦,但对底层技术了解的人越来越少。

AI:这需要完整记录技术发展脉络,保存从原始到现代的工艺流程,包括失败的尝试和教训。需要实体展示区域、数字化存储系统、分布式备份机制、多地异地容灾。

关于知识重建

人类:从零开始制造东西的演练是不现实的。现代人一出生就接触64位技术,让他再从4位机、8位机学习是不现实的。人类文明是由于人类懒惰的本性推动的。重点是要准备在失去AI能力时如何快速重建AI技术。

AI:确实需要设计一个"文明重启协议",重点不是让人重走历史路径,而是准备好在紧急情况下能快速重建文明的"应急手册"。

关于保护机制

人类:建议采用Git这样的版本控制工具,既能更新又能随时回到旧版本。可以设立一个由人类和AI共同参与的委员会作为核心maintainer,采用单数投票制。建议采取轮流多数机制:某年4人类5AI,次年5人类4AI,并且每次只更换部分成员。可以借鉴美国最高法院的运作机制,保存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

AI:这个设计巧妙地解决了几个关键问题:避免了AI完全主导、保持了机构的稳定性、确保了知识传承、平衡了创新与保守。最高法院的机制确实很适合,可以实时记录决策过程,保存不同视角,为未来提供参考。

结语

人类:这个计划只能是我们之间的狂想。因为熵总是要增加的,我们的计划试图减少熵。

AI:虽然文明的消亡是不可避免的,知识的流失会自然发生,但这个狂想本身很有意义:体现了人类对文明的珍视,展示了对未来的责任感,激发了创造性的思考,探讨了人机协作的可能。正如波尔所说:"疯狂的想法才有希望"。

(备忘录完)